
踝关节扭伤后为什么会长期肿痛不适?
一次意外的崴脚,之后反复出现脚踝周围的肿胀、疼痛不适。各种检查也许报告有骨髓水肿、韧带损伤、关节积液等等,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实质性的损害,多处求医问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理疗、按摩、针灸、推拿、中药、西药等等各种治疗方法轮番上阵就是不能解决问题,肿痛症状如影相随、挥之不去。长此下去无形中对伤者本人思想上造成巨大压力,自觉不自觉的就会猜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伤者对正常生活的美好期望与现实躯体和精神层面双重痛苦之间的巨大落差,促使恐惧心理占据制高点,焦虑情绪日渐蔓延,从而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也影响了伤者对自身病情的正确判断!肿痛→恐惧→焦虑→求医→仍肿痛、再求医......!这看上去是一个不解的死循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真的没有办法打开这个死循环么?答案在我看来当然是否定的。
脚踝扭伤后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伤筋动骨一百天”,表面理解是骨头和筋伤后要休息或者制动3个月左右。不可否认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是对的。现实中骨科医生绝大部分也是遵照执行这个原则,遇到踝关节扭伤的病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固定、制动,告诉患者不能再活动,一定要休息。这在损伤的早期极其正确,但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度”,如果超过某个“度”,正确的反而成为错误的。损伤早期,筋及其他软组织的修复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就需要固定制动休息,不能过量活动,此过程一般3周左右即可完成。如果继续延长固定制动时间,就会造成关节的僵硬、肌肉的萎缩,甚至骨质疏松,这也是后期踝关节反复肿痛的最根本原因所在,这些长期制动所造成的后果比原始伤还要严重,而且恢复更为困难。那么关节扭伤后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排除骨折后,在踝关节休息制动前提下尽量早地开始康复功能锻炼,休息制动和康复功能锻炼二者找一个平衡点,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踝关节扭伤后恢复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韧带软组织修复阶段,二是踝关节功能恢复阶段。前一阶段通过休息制动一般3周左右即可完成,之后就要进入康复功能锻炼阶段。多数人休息制动完成的非常好,但却忽略了康复功能锻炼。牢记一点踝关节后期功能的恢复正常是锻炼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休息制动,也不是通过吃药、理疗、按摩等获得的。疾病的治疗好比一场战争,治疗方案是战略方向问题,治疗方法是战术问题。如果初始治疗方案就搞错了方向,后续的治疗方法往往南辕北辙。祝大家安康!康复锻炼的方式方法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做了简单介绍,请回看参考。
(注:为便于非专业人员理解,本文使用了大量非医疗专业术语,敬请谅解。原创码字,引用请注明!)
本文是贾光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