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孩子为什么要进行屈光不正的筛查?

发表者:王平 人已读

生活中良好的视力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每天80%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而屈光不正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山东亮康眼科医院小儿眼科王平

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屈光不正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造成屈光不正的原因很多,其中遗传因素是很重要的原因,当然儿童及青少年不合理的用眼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所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在普瑞眼科集团山东亮康眼科医院,拥有专业的近视防控专家团队,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近视防控及屈光不正矫治体系,为少年儿童的视力保驾护航。

屈光不正危害多

严重的屈光不正会导致很多不良症状及危害,其中包括:

1、视疲劳,过度用眼后出现重影、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眼部酸胀、头痛等。
2、外斜视,由于看近时不用或少用眼肌调节,导致集合功能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视或外斜视。
3、眼球改变,眼轴变长,表现为眼球突出。当眼球前后径过长,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
4、眼底损害,多发生在高度近视,这类患者会有程度不等的眼底退行性改变。
5、视物遮挡,视野改变,引起视物遮挡感。尤其当并发视网膜脱离时,看东西可出现大片遮幕感。
6、视物变形,当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变性,黄斑出血或黄斑裂孔时,可出现视物变形。
7、视物重影,眼球转动受限,高度近视眼可发生固定性内斜视,常表现为极度的内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
8、光觉异常,病理性近视的光敏感性可能降低,且比矫正视力更敏感。暗适应功能异常,也就是从强光环境进入暗处,眼睛很长时间不能看清物体,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夜盲。
9、对比敏感度下降,患者可能视力下降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眼睛对平均亮度的区域辨别差别的能力严重下降。
这几类孩子是早期筛查重点关注的对象
1.远视的宝宝
宝宝出生后,眼睛有生理性的远视,生理性的远视不需要戴镜矫正,但如果远视引起视力下降,头痛,视疲劳,或内斜视等不良症状时,就需要及时矫正了。对于不会查视力的婴幼儿,是否需要处方配镜,就要综合考虑,包括:散瞳验光后远视的程度;是否有远视及内斜家族史;是否有内斜视;患儿的视觉行为状态。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可做出判断。一般来说,儿童不戴眼镜可以克服大约4D屈光度的远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通常就会出现症状。
2.散光的宝宝
大多数散光都是先天性散光:出生时婴幼儿眼球发育不成熟,眼球软,容易变形,各种屈光结构发育还不完善,所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但随着年龄增大,眼球发育坚固,角膜形态变规则,散光会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在出生早期,如果孩子存在一定程度的散光称为生理散光,但3岁左右散光基本稳定,如果这时孩子还有散光存在,就会持续下去。大于1D的散光会影响视力和眼球的发育,容易造成弱视,所以,要真正预防散光是从0岁开始,最最关键的年龄就是3岁以内。
散光的宝宝会出现眯眼看东西,偏头斜眼看东西,还会容易出现视疲劳,炫光,所以多有揉眼或者畏光眯眼等症状,这些情况又会加重散光。家长一定要重视。
3.父母近视的宝宝或已近视的宝宝
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父母双方或一方近视,孩子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会增大。其中比较明确的是,高度近视的发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已近视的宝宝,青春期内,近视会随着生长发育,用眼习惯等因素增长。当宝宝出现眯眼视物,歪头看东西,看东西越来越近等现象,一定要及时就诊。
低龄宝宝如何开展筛查?
1.针对0-3岁小宝宝,山东亮康眼科医院拥有无接触,不需要固定姿势,瞬间完成的视力筛查仪——伟伦。
2.非侵入式ERG,宝宝睡梦中完成,无痛苦,即可了解宝宝的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发育情况。
image.png
3.选择观看法,目前研究及应用较广泛的客观视力检查方法是选择观看法,常用的是纸质版的,医院已经有电脑版的。
4.视动性眼震,用转动的黑白条栅鼓,置于婴儿眼前,眼球出现顺着鼓转动方向转动。根据引起视动性眼震的条栅宽度评估视力

image.png

5.儿童卡通图形视力表,通过卡通图形进行视力检查,适用于语言表达能力好但不能指认“E”字表的幼儿。
6.图形诱导电子版视力表
应用自主研发的电子版视力表从辨认手形开始,过度到标准视标, 对2-3岁的幼儿进行测试, 成功率达90%以上。
7、带状光检影法。受过专门训练的验光师可通过射入瞳孔的光线束,观察由眼底反射出来的光影移动情况来精确的测量其屈光状态。
image.png



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关注孩子眼健康

建立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有计划地了解、记录儿童的屈光发育过程:通过连续跟踪、检查孩子眼球和身体的发育情况,与同龄儿童正常值对比,当相关的检查指标异常时,能及时发现,引起家长重视,采取相应措施,排查假性近视,避免或延后近视的发生。


image.png

本文是王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