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息肉怎么治疗?
疾病定义: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局部间质过度生长被覆良性腺体上皮,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
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以是单一性病灶或多发性病灶,直径大小不一,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可分无蒂和有蒂息肉。如果息肉较大或突入子宫颈管,可能继发感染、坏死,排出恶臭的血性分泌物。绝大多数子宫内膜息肉是良性的,少数可出现恶变。
流行病学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因为许多患者可没有症状导致其发病率并不是十分确切。据报道其患病率为7.8%~34.9% 。
该疾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和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有关。
肥胖、乳腺癌术后长期应用他莫昔芬药物等是发生本病的高危因素。
基本病因
雌激素水平过高
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雌激素水平上升会导致子宫内膜增厚,长期高水平的刺激可使子宫内膜过度生长,从而形成息肉,且可使息肉进一步生长。
炎症因素
长期妇科炎症刺激、宫腔内异物(如宫内节育器)刺激、分娩、流产、产褥期感染、子宫腔内手术操作或机械刺激,都可能引起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
诱发因素
以诱发因素下因素可能增加子宫内膜息肉的患病风险: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
长期服用激素类的保健品;
20~40岁的女性;
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
乳腺癌术后长期应用他莫昔芬;
只有一个息肉或者子宫内膜息肉较小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仅在偶然检查或手术后标本检查时被发现。
有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
典型症状
患者如下出现疑似子宫内膜息肉的症状,需要尽早到医院就医。
1.异常子宫出血;
2.月经不规律;
3.长期不孕。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及症状、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为了进一步确诊,需在宫腔镜下摘除病灶做病理检查。
如果息肉直径<1cm、且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可暂时随访,不给予进一步治疗。息肉有可能自然消失,且恶变率低。医生会建议患者观察等待,并密切关注疾病的进展情况。
对于体积较大、有症状的息肉患者,医生会建议手术治疗,推荐宫腔镜下进行手术。
药物治疗
息肉切除术后,已经完成生育或近期没有生育计划者,可遵医嘱应用短效口服避孕药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减少息肉复发的风险。
手术治疗
宫腔镜息肉摘除术或刮宫,在宫腔镜检查过程中,直视下摘除或刮取息肉。适用于体积较大、有症状的息肉者。对于有生育要求者,建议手术后尽早试孕。
有多项研究结果认为子宫内膜息肉可导致不孕。其影响妊娠的可能机制:
1、息肉充塞宫腔,使子宫腔体积减小,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妨碍孕卵着床。
2、息肉合并感染,改变宫腔内环境,不利于精子和孕卵的成活。
3、息肉妨碍胎盘植入和胚胎发育;息肉位于子宫与输卵管结合部位,常邻近输卵管开口,可阻碍精子运输及精卵结合而影响妊娠。
没有症状的小息肉可能会自行消失。1年内自然消失率约为27%。息肉可在治疗后复发,术后复发风险为3.7%~10.0%。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病变,其恶变不是十分常见,极少数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并最终可能演变为癌症。
术后注意事项
宫腔镜手术后需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掌握治疗效果,主要复查内容有宫腔形态、子宫内膜情况以及子宫内膜息肉是否完全去除等。
本文是张立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