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唐闽 人已读
日本、美国、欧洲各国都已认识到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重要价值,均将心脏康复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实现了三级医院-社区-家庭的心脏康复体系。国内心脏康复发展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由于人们对心脏康复缺乏重视,而且心脏康复专业性强,流程相对复杂,存在一定操作风险,康复模式与肢体康复完全不同,经过30年发展,心脏康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肢体康复,90%的医院没有开展心脏康复。为了促进我国心脏康复工作的开展,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委员会根据心脏康复的内涵,提炼出5大康复处方概念,包括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和药物处方,并分别就5大处方撰写了具体操作专家共识,目的是让我国临床医生利用这些指导性工具尽快开展心脏康复工作,使我国患者享受到心脏康复的益处。同时,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也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健康管理的内涵。现将五大处方作一简要介绍。
2.1 运动处方
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有效的运动能更加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症状和心功能。目前我国心血管医生缺乏运动指导经验,我国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常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大部分患者不敢运动,少部分患者又运动过量。如何为患者开具运动处方,临床医生值得学习。
根据患者的评估及危险分层,给予有指导的运动,运动处方制定是关键。每位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方案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即个体化原则,不存在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运动方案,但应遵循普遍性的指导原则。运动处方指根据患者的健康、体力和心血管功能状态,结合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运动喜好等个体化特点,每一运动处方包括:运动形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运动形式: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氧运动包括:行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无氧运动包括:静力训练、负重等运动。心脏康复中的运动形式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
运动时间: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时间通常为10-60分钟,最佳运动时间为30-60分钟。对于刚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从10分钟/日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最终达到30-60分钟/日的运动时间。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的评估有两种方法:最大氧耗量、最大心率以及症状分级法。建议患者开始运动从50%的最大氧耗量或最大心率运动强度开始,运动强度逐渐达到80%的最大摄氧量或最大心率。BORG劳累程度分级法达到10-14级。最大氧耗量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测得,最大心率=220-年龄(次/分)。每3-6个月评价一次患者的运动强度是否需调整。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3天,最好每周7天。
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运动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监测,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运动时或运动后出现以下情况,暂时停止运动:1)运动时感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2)运动时心率波动范围超过30次/分;3)运动时血压升高>200/100mmHg,收缩压升高>30mmHg或下降10mmHg以上;4)运动时心电图监测ST段下移>=0.1mv或上升>=0.2mv;5)运动时或运动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2.2 营养处方
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总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不平衡膳食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医学营养治疗和/或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作为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既往认为营养膳食指导是营养师的责任,心血管医生对营养学知识了解较少,给予的健康膳食指导多较含糊,但心血管病患者最多接触的医生是心血管医生,也更容易接受心血管医生的建议,心血管医生有必要了解一般的营养膳食原则,以给予患者初步指导。
膳食处方制定步骤如下:
1) 评估:包括营养问题和诊断,即通过膳食回顾法或食物频率问卷,了解、评估每日摄入的总能量、膳食所含的脂肪、饱和脂肪、钠盐和其他营养素摄入水平;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身体活动水平和运动功能状态;以及体格测量和适当的生化指标。
2) 制定个体化膳食营养处方:根据评估结果,针对膳食和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制定个体化膳食营养处方
3) 膳食指导:根据营养处方和个人饮食习惯,制定食谱;健康膳食选择;指导行为改变,纠正不良饮食行为。
4) 营养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使其关注自己的膳食目标,并知道如何完成它;了解常见食物中盐、脂类和水分的含量,各类食物营养价值,《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品营养标签等。
5) 注意事项:将行为改变模式与贯彻既定膳食方案结合起来。膳食指导和生活方式调整应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考虑可行性,针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排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2.3 心理处方
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大量存在有或同时有精神心理问题,由于传统的单纯医学模式,常忽视精神心理因素,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成为目前心血管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面对又迫切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临床医生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临床中遇到的大量此类问题难以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
心血管疾病多数是致命性疾病,而心脏科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通常是亚临床或轻中度焦虑抑郁,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这部分患者由心脏科医生处理更安全方便。
在面对患者时,建议采用以下流程:
(1)详细询问病史。常规询问患者的现病史、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询问一般生活中的普通症状,如食欲、进食、二便、睡眠问题等;适当问及情绪困扰(如最近情绪怎么样,是否容易紧张或担心、兴趣活动缩窄等),帮助患者梳理各种症状与情绪波动有无相关性,对帮助患者认识某些躯体症状与情绪的关系有帮助。
(2)做必要的相关心血管病检查,使对患者躯体疾病或生理功能紊乱的判断更有依据,如:主诉中哪些可用心血管疾病解释,哪些不能;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性质和程度,应有什么处理等。向患者讲清楚诊断的理由和依据,非常有助于患者接受医生的诊断和建议。
(3)如果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和情绪低落或容易担心,或发现其他心理问题线索,可有针对性进行《躯体症状自评量表》、或PHQ9/GAD7或HAD量表评估。
(4)如果精神症状存在已较长时间(1个月以上)或症状明显造成生活紊乱,在认知行为治疗和征得患者认同情况下,及时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