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文永兵 三甲
文永兵 主治医师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骨关节病科

中医骨伤科历史大事记

12225人已读

1.骨伤科的起源:从远古至公元前21世纪,主要是外治法的起源。

火的使用:热熨疗法。

火.jpg

按摩手法:抚摸伤处缓解疼痛。

药物外治法:树叶、草根、草灰等涂裹伤口,发现了止血、消肿、止痛、排脓、生肌、敛疮等。

骨针、骨锥:旧石器,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这时就有可能将骨针应用于医疗方面。

骨针.jpg

砭镰: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5000-3000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的医疗器械。

砭镰.jpg

导引法: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祛除骨痹痿之疾。

舞蹈.jpg

俞跗:仰韶文化时期外科名医。

俞跗.jpg

2.骨伤科萌芽: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时期,进入奴隶社会,出现“疡医”分科,即外科医生。

周代医生.PNG

疡医.jpg

人工酿酒术发明:夏代,酒可作为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可以通血脉,行药势,也可以止痛,多用于创伤科疾患。

夏朝酒.jpg

夏朝酒爵.jpg

青铜器:商代,用金属刀、针治疗疾患。

商代刀.jpg

商代针.jpg

青铜针具.png

甲骨文:商代,“疾手,疾肘,疾胫,疾骨”。

甲骨文.jpg

《礼记·月令孟秋》,西周时期,记载“瞻、察、视、审”四种诊断方法。“命理瞻伤(指皮肤损伤破裂),察创(指皮肤夫连同肌肉损伤破裂),视折(指骨骼折断),审断(指皮肤、肌肉、筋骨完全离断),决狱讼必端平。”这段论述既是法医学起源的记述,也是古代中医骨伤科诊断水平的标志,它反映了当时对创伤由轻至重不同程度的诊断认识水平。

礼记.jpg

3.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公元前476年至公元220年,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进入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步,学术活跃。

《吕氏春秋》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集合门客们编撰,书中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主张采用运动锻炼,为后世骨伤科动静结合理论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原则之一。

吕氏春秋.jpg

《黄帝内经》:汉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解剖一词出于该书,骨度篇描述了骨骼系统的大体结构和形态,测量了各长干骨的长短,对关节、筋、肌肉都有相当的记载;经筋篇论述了分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这些解剖学的认识,促进了骨伤学的发展;经脉篇记载的“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阐述了“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肺主皮毛”,“气伤痛,形伤肿”等基础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骨伤科临床医疗实践;痈疽篇还记载了软组织、骨关节和全身化脓性感染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辨证治疗,在治疗方法上,广泛使用了针灸、熨贴、按摩和药物等方法。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基本理论,其整体辨证的思辨方法,为骨伤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PNG

内经图.jpg

《诊籍》:西汉,淳于意,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案典范,开了中国医学临床病案记录之先河,书中记载有两例伤科病案和治疗经过,坠马和举重致伤。

华佗:东汉末年,精通方药、针灸、养生、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用于手术麻醉使用,减少痛苦,刮骨疗毒的传说反映了当时的骨伤学水平,创立了五禽戏,指出了导引疗法的作用的重要性,不愧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外伤科专家。

华佗.jpg

《神农本草经》: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书中记载的续断、泽兰、地榆等药物可用于伤科内服或外敷。

神农本草.jpg

马王堆汉墓帛书:反映了秦汉之际我国的医学成就,表明了当时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折骨绝筋”(即闭合性骨折),《阴阳脉死候》记载了“折骨裂肤”(即开放性骨折),对筋骨损伤及开放性骨折已有一定认识,并记载了肩关节脱位和肱骨骨折的病案;《五十二病方》:载有52种病,共103个病名其中有“诸伤”“胻伤”“骨疽”“骨瘤”等骨伤科病症,最早记录创伤后严重并发症“伤痉”,即破伤风的临床表现:“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还记载了镇痛、止血、洗涤伤口、防止创伤瘢痕的治法与方药,最早记载了世界上应用水银治疗外伤感染。《帛画导引图》绘有各种导引练功动作与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文字注释,其可运用练功治疗骨关节疾病。

马王堆 帛书.jpg

足臂十一脉九经.jpg

五十二病方.PNG

马王堆汉 五十二病.jpg

导引图.jpg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记载的攻下逐瘀方药,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桃仁承气汤等至今仍在中医骨伤科临床广泛使用,书中还记载了人工呼吸、心脏按摩复苏术。

张仲景.jpg

4.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公元220年至960年,三国、晋代、隋唐、五代,战乱频繁,伤科经验积累,促进骨伤科诊疗技术进步。

《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书中论述了开放创口感染的毒气说,强调早期处理伤口的重要性,描写了骨折和关节脱位,在世界上首先记载了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为中医骨伤科诊治骨与关节损伤开拓了新的思路。

葛洪.jpg

葛洪2.PNG

《刘涓子鬼遗方》:南朝,龚宣庆,是我国最早的外科专著,论述痈疽、金创方面内容详细,记载了外治方药、创口感染及化脓性关节炎的处理,对于创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及经验,为后世的外科治疗创立了消、托、补的三大原则,逐渐形成了中医骨伤科的诊断、治疗学。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证候学专著,对骨折创伤及其并发症的病源和证候有较深入的论述,对骨折的处理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治疗方法,如:创伤感染的病因症候,开放性骨折的清创手术、分层缝合,异物清除、结扎血管止血等。

巢元方5.jpg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唐代,蔺道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该书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类证型,总结了一套诊疗骨折、脱位的手法,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治疗大法,奠定了中医骨伤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基础,进一步阐述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理论。记载了“手牵足蹬”整复髋关节后脱位,“椅背整复发”整复肩关节脱位。

蔺道人4.PNG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主要记录了治伤的药方(补益、生肌、强筋、筑骨)及有效治疗技术手段(止血、镇痛、手法)等,载录了颞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采用蜡疗、热敷、针灸等外治法,丰富了骨伤科治疗法。

孙思邈.jpg

5.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公元960年至1368年,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医学蓬勃发展。

折疡科:宋代,太医局始设疮肿兼折疡科,骨伤科正式与外科疮肿并列为医学一门分科。

《圣济总录》:宋代,太医局,内容丰富,其中折伤门总结了宋代以前骨伤科医疗经验,强调骨折、脱位复位的重要性,记载用刀、针、钩、镊等手术器械,对腹破肠出的重伤采用合理的处理方法。

圣济总录.PNG

《医说》:南宋,张杲,记载了随军医师“凿出败骨”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成功的病案,并介绍了采用脚踏转轴及竹管的搓滚舒筋练功疗法。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宋,记载了小儿先天并指的截除术。

小儿.PNG

《洗冤集录》: 宋代,宋慈,是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全身骨骼、关节结构描述较详细,同时还记载了人体各部位损伤的原因、症状及检查方法。

洗冤集录.jpg

宋慈5.PNG

《太平圣惠方》:宋,医官王怀隐等,其中“折伤”“金疮”属骨伤科范畴,对骨折提出了“补筋骨,益精髓,通血脉”的治疗思想,用柳木夹板固定骨折,推广淋、熨、贴、熁、膏摩等外治法治疗损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颁行有全国通用的治伤方剂。

太平惠民.jpg

刘完素:金元四大家之一,认为气血不通引发腰痛,主张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

张从正:金元四大家之一,指出湿热腰痛者,宜天阴或久坐而痛,而瘀血腰痛者,日轻夜重。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肾阳不足,寒湿内盛和肾肝湿热都可导致腰腿痛,记载的疏肝、活血、逐瘀方剂复元活血汤,是治疗跌打坠损疼痛的名方。

朱震亨:金元四大家之一,腰腿痛是由风寒湿流注经络,结滞骨节,气血不和而痛。

金元四大家.png

《世医得效方》:元代,危亦林,继承了唐代蔺道人的骨伤科经验,系统整理了元代以前的骨伤科成就,并有了创新与发展,记载了倒吊法整复髋关节脱位,“用软绵绳从脚缚倒吊起,用手整骨节,从上坠下,自然归窠”。记载世界上最早使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凡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使自归窠。未直则未归窠,须要坠下,待骨直归窠。然后用大桑皮一片,放在背皮上,杉树皮两三片,放在桑皮上,用软物缠夹定,莫令屈,用药治之。”

6.中医骨伤科的兴盛:公元1368年至1840年,明清时代。

《普济方》:明代朱橚、滕硕、刘醇等,是我国医学古代文献的百科全书,“折伤门”记载的复位技术比元代危亦林时有了很大提高,在接骨手法等章节中,列入了骨折脱位的27项复位固定的方法,描述了“手牵足蹬法”整复肩关节脱位,书中还介绍了采用“伸舒,揣捏”整复前臂双骨折和胫腓骨骨折,对于抱膝圈治疗髌骨骨折亦有详细介绍,书中介绍的骨折脱位的整复手法和固定技术,是现在一些骨伤疗法的基础,该书还记载了方药1256首,在治疗骨伤的方药中,特别强调了损伤与瘀血的关系,把活血化瘀列为重要的法则。

《损伤妙方》:明代,异远真人,本书以经络学说子午流注与损伤时间、部位、程度轻重相联系,结合引经药物,以此处方用药,创立“跌打损伤妙方”,是现存少林寺学派最早的医学专著,被誉为“少林寺学派按穴位治伤、平和用药的开山师祖”。

《正体类要》:明代,薛己,“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惯,脏腑由之不和”阐述了治伤整体与局部的辨证关系,重视整体疗法,其气血学说、平补法影响甚广,奠定了中医骨伤辨证论治的基础。

《疡科准绳》:明,王肯堂,是医学丛书《证治准绳》之一,全书共分六卷,该书所载治法,按顺序先外治敷药夹缚,后内治服药,对骨折有着较精辟的论述,指出肱骨外科颈骨折,向前成角畸形,则用手巾悬吊腕部置于胸前,向后成交则置于背后。其对骨折的内收、外展类型有所认识,对创伤的方药疗法进行归纳整理,其治疗原则和处方一直为后世所遵循。

王肯堂.jpeg

王肯堂11.PNG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强调内治和外治的合理应用,反对滥用开刀治法。

陈实功.jpeg

《正骨心法要旨》:清代,吴谦,系统总结了清代以前的骨伤科经验,详细地记录了内外治方药,既有理论,也重实践,图文并茂,描绘了对肋骨骨折或脊椎压缩性骨折病人实行“攀索叠砖法”整复术,此法独具匠心,疗效确切,为世界上所首创,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摸八法,是中医正骨的传统手法,创造和改革了多种固定器。如:脊柱中段损伤采用通木固定,下腰损伤采用腰柱固定,四肢长骨干骨折采用竹帘、杉篱固定。

$RSVH0RL.jpg

桐木1_副本_副本.jpg

咬住_副本_副本.jpg

竹帘_副本_副本.jpg

抱膝_副本_副本.jpg

《伤科汇纂》:清,胡廷光,是一部集明清两代伤科大成的名著,本书重视手法的运用和方药的精研有论有方,切于临床。对于颈椎脱位或骨折的复位,采用汗巾提法进行复位治疗;对于复位伸直型腰椎骨折脱位,采用腹部枕矼法整复治疗。踝关节脱位多合并内外踝骨折,书中强调采用相应的揣按手法。对于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捏腕骨入髎手法,分两种不同类型,而从不同方向施法,至今临床仍在使用。此外还有推膝盖骨归元手法等,都是我国正骨技术的精华。

《伤科补要》:清代,钱秀昌,书中并首次记述了“杨木接骨术”,这是利用人工假体替代骨头植入体内治疗骨缺损的一种尝试。

伤科补要.PNG

《杂病源流犀烛》:清代,沈金鳌,对内伤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有所阐发。

杂病源流.PNG

《疡医大全》:清代,顾世澄,对跌打损伤及骨关节疾病,有进一步的论述。

《伤科大成》:清代,赵竹泉。系统讲述了各种损伤的诊治,并附有很多治验的病案,其对颈肩腰腿病及骨痈疽、骨肿瘤的治疗方药仍对今天的治疗有参考价值。

7.中医骨伤科的危机:1840年至1949年,鸦片战争,西方医学传入,中医受到歧视,将中医骨伤科医生视为走江湖、卖膏药之九流,中医骨伤科处于花叶凋零,自生自灭的境地。此期间伤科学著作甚少,极其丰富的伤科经验散存在老一辈的中医师和民间中,缺乏整理和提高。

8.中医骨伤科的新生: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医伤科的延续以祖传或师承为主,医疗活动只能以规模极其有限的私人诊所形式开展。借此,中医的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才得以流传下来。

1958年后,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成立中医院,院内设置了骨伤科,有的地区还建立了骨伤专科医院、骨伤科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1966年,方先之,尚天裕,书中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使骨折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捕获.PNG

1986年11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骨伤科学会在沪成立,苏宝铭同志任名誉主任委员,施杞同志任主任委员,郭维淮、李国衡、李同生、孙树椿、武春发等同志任副主任委员。

中国骨伤科.PNG

未完待续…


文永兵
文永兵 主治医师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骨关节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