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什么是脑转移瘤

发表者:汤志伟 人已读

脑转移瘤,指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多种途径(血液、淋巴液等)转移至脑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和肾癌。癌症脑转移分为单发脑转移和多发脑转移,单发脑转移就是脑部只有一个转移癌症病灶,多发脑转移则是脑部出现了两个以上的癌症病灶。

脑转移瘤大多慢性起病,但病程往往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大约50%的患者有头痛症状,以及常见的恶心、呕吐、语言障碍、肢体肌力减退、共济失调、颅神经麻痹等,约25%的患者出现视乳头水肿。发病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等血运较丰富区域为主,占一半以上,而且容易发生在灰质和白质交界处,以额、颞、顶叶多见。颅内转移瘤70%-80%是多发的。

一、脑转移瘤治疗选择

脑转移瘤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个体化系统综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至关重要。脑转移瘤主要是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


1.手术治疗:对于脑转移瘤,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尽相同,但仍有20%-30%甚至更多的病人适合外科手术治疗。

①单发性转移瘤,原发灶已切除或暂时尚未找到原发灶,且能耐受手术者;

②多发性病灶,较大者已引起明显颅内高压威胁患者生命者。

对于脑转移病灶单一的患者,手术是很好的选择,特别是在身体其他部位肿瘤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对单个脑转移病灶进行随机临床试验,对比仅接受全脑放疗(WBRT)和手术后接受全脑放疗,发现手术后接受全脑放疗(WBRT)的患者复发率较低,并且比仅仅只接受全脑放疗(WBRT)的患者生活质量要好。这些患者也活得更长。


2.全脑放疗(WBRT)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

全脑放疗(WBRT)、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和分次SRS及常规治疗。SRS比较微创,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适用于体积较小的转移瘤,体积越小,效果越好。EBRT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外科切除或者SRS不可行(多发脑转移瘤)、联合SRS或手术预防复发及作为复发患者的挽救治疗。


3.目前,尚无全身化疗药物得到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实体瘤的脑转移,普遍认为大多数化疗药物不能穿过血脑屏障。但是也有例外,研究人员发现,对化疗特别敏感(例如睾丸癌、淋巴瘤和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类型,其脑转移也对化疗很敏感。研究还表明,在尚未接受多次化疗的患者中,化疗可能会大幅减少脑转移的发生。这使得研究人员相信化疗某种程度上能渗透血脑屏障,只是不到有效的剂量浓度。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emodar?)是一种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的口服药物。这种药物被用于治疗原发性脑肿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


4.近年来,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药物治疗在多种脑转移瘤中取得了较大进展。靶向治疗提高了部分有驱动基因突变的转移瘤患者的生存率(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等)。

靶向治疗在脑转移瘤患者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多学科会诊主张个体化治疗,根据脑转移的多少、引发脑转移瘤的癌症类型(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基因检测结果,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靶向及免疫治疗,同时,免疫疗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脑转移瘤治疗,也有研究显示,PD-1/CTLA-4抗体药物治疗脑转移瘤的缓解率与其他部位肿瘤的治疗效果相似,当然患者是否可以接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需要基于基因检测的结果,因此基因检测对于个体化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因检测的意义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改变是引起肿瘤的根本原因,基因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哪个或者哪些基因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靶同用药指导:基因检测能筛选出靶向药中获益的患者,靶向治疗在特定患者群体中发挥出其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优势。

免疫治疗:基因检测可以评估指导免疫药物疗效的众多生物标志物(如MSI/TMB等)的水平,为患者的免疫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评估化疗/内分泌治疗疗效:基因检测范围包含与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相关袭的基因位点,提示化疗/内分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帮助精准治疗。

提示肿瘤复发:有研究表明,基因检测可早于影像学检查数月提示肿瘤复发,可使患者尽早接受治疗。

评估肿瘤的遗传性及易感性:约10~15%的癌症是遗传,如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肿瘤等,通过基因检测,可有效评估肿瘤的遗传性,指导患者及其家人提前干预治疗。


三、脑转移瘤的随访时间

脑转移患者诊治后应定期随访并进行相应的检查 随访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重点检查病灶所在器官,如头颅增强MRI、原发灶部位的超声、MRI或者CT等;兼顾其余重点器官有无新发转移灶,如肝脏、肺、肾上腺等)等。

随访频率一般为治疗后每2-3个月随访1次。 在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有无药物副作用发生,一般每1-2周1次。

另外,需要重点注意:如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精神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乏力、言语、四肢活动障碍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


本文是汤志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