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手术后迟发性脑水肿的临床分析
颅脑伤损伤后导致的急性脑水肿(2小时~5天内),在临床上备受医师的重视。而颅脑术后合并迟发型脑水肿,在临床上少见,相关文献报道也较少,容易忽视和误诊,轻则导致患者治疗费用增加,重则导致患者难以逆转的继发性脑损害。重型颅脑伤损伤或脑出血后,一般在颅脑损伤后2小时即发生水肿,此时为急性期水肿,其水肿带多以挫伤灶或血肿为中心,四周环绕。而迟发型脑水肿,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并无明显的时间界定,有学者认为颅脑伤损伤1周后,在颅脑损伤周围及附近再次水肿明显加重,即可认为患者迟发型脑水肿发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颅脑伤损伤后发病2周后颅内血肿虽明显吸收,但脑水肿却逐渐加重,即认为迟发型脑水肿.
迟发型脑水肿的影像学表现:
临床检查多以头颅CT作为检查手段。在头颅CT影像学表现上多为在颅脑损伤区域附近,甚至远离损伤区域出现低密度表现,并逐渐扩大。迟发性脑水肿影像学低密度区域与急性脑水肿表现不同,急性脑水肿表现为以损伤灶为中心,在损伤灶周围形成一圈低密度影像学表现,而迟发性脑水肿的低密度区域与损伤灶无明显关系,甚至远离损伤灶。迟发性脑水肿的低密度区域,常常在CT影像上表现为伸开的手指状,呈“指状水肿”样分布,同时伴有同侧脑室脑沟受压、中线偏移等表现。其影像学表现应注意与脑梗塞表现相鉴别。脑梗塞早期CT影像学表现[6]为脑皮质或皮质下出现大小不一的不规则低密度区,伞状或月晕状,边缘不清晰,脑沟裂变浅或消失,脑回肿胀,其发生多与动脉血管走行一致。而迟发性脑水肿表现为“指状水肿”样低密度区域。
迟发性脑水肿的治疗
综合多数学者的文献报道,考虑甘露醇长疗程、大剂量使用是首要因素。在急性脑水肿期,建议多种脱水治疗方法综合应用,减少甘露醇的使用疗程和剂量。对于已经发生迟发性脑水肿的患者,尤其是形成典型“指状水肿”的患者,停用甘露醇,采用人血白蛋白、高渗盐交替脱水治疗。采用强活血药无可有效改善组织循环,缩短水肿周期,提高水肿消退率
我们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在患者病程中可防止血管痉挛,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功能恢复。对于迟发性水肿严重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恢复。

本文是向定朝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