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夜间哭闹多?可能是婴儿肠绞痛!
最近市民小陈家中添丁,全家都很开心!可宝宝才刚满月,却连续一周几乎固定在夜间某一个时间段不停哭闹,身体扭来扭去,脸蛋憋得红红的……奶也喂了、尿包也换了、摸摸额头与后背也没有发热多汗,小陈将宝宝全身上下都检查了一篇,但是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宝宝仍旧在哭闹不止……
宝宝哭到全家人都很焦躁不安!
宝宝到底是怎么了?
要怎样做才能安抚好宝宝?
这时我们要简单判断一下
宝宝像不像是出现了“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是一种行为综合征,表现为无其他生病或不适的婴儿不明显原因、无法预防地突发出现难以安抚的烦躁或哭闹行为,易激惹,有时还会出现痛苦的表情、不停扭动、蜷缩身体等。婴儿肠绞痛通常于2周龄发作,6~7周龄为发作高峰,3~4月龄后可消失。大约20%的小婴儿受其困扰。
肠绞痛的表现
1.多数发生在5月龄以下的小婴儿;
2.宝宝容易在夜间吃完奶后突然哭闹和或不停扭动、蜷缩身体,难以平静下来;
3. 宝宝哭闹持续时间较长;
4. 普通安抚办法效果不好或无效;
5. 腹部容易发胀鼓起来、放屁多;
6. 频密出现以上类似情况,未发现有其他生病或不适。

婴儿为什么易发肠绞痛?
目前婴儿肠绞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可能与婴儿的个人气质、照顾者的喂养照料不当、喂养障碍,以及婴幼儿胃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等有关。
1.个人气质:部分宝宝天生急性子、易怒或敏感、“难养型”气质的,相对容易诱发肠绞痛。
2.照顾者的喂养照料不当:过度或强迫喂养、喂养姿势不佳、喂奶后没有及时拍嗝等易引发喝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的空气以及胃肠消化不良;奶瓶、奶嘴消毒不严易引发胃肠道感染。
3. 喂养障碍:如部分婴幼儿由于存在乳头定位困难、口腔运动障碍、舌系带过短等问题,影响到婴儿吸奶或吸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引发胃肠胀气。
4.胃肠功能紊乱及肠道菌群失调:婴儿胃肠功能或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婴儿暂时性的肠道运动紊乱,容易诱发肠道胀气、痉挛。
5.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小肠乳糖酶缺乏或不足,无法完全分解乳糖而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乳酸和氢气等会使肠道胀气,引发婴儿腹胀、放屁多、溢奶、拉多次稀便、肠道痉挛疼痛等消化症状。
6.食物过敏:最常见对奶中蛋白质这类大分子营养素过敏,特别是牛奶、羊奶等其他哺乳动物奶蛋白;亦有对妈妈母乳蛋白质也产生过敏表现的,特别是哺乳妈妈有进食牛奶、海鲜等高蛋白食物时症状表现明显。

如何应对婴儿肠绞痛?
虽然肠绞痛在婴幼儿逐渐长大后会减少发作或消失,但在宝宝肠绞痛发作时持续痛苦的哭闹、难以安抚时,会让妈妈们倍感焦虑和压力。
1.首先,作为照料者的父母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肠绞痛,宝宝不停哭闹就是对父母最大的考验。自己先要冷静淡定,去接纳宝宝的哭闹,安抚他。你的焦躁无益于宝宝肠绞痛的缓解。
2.喂养技巧:
A.不要过度及强迫喂养:多数宝宝需要间隔2~2.5小时左右喂一次奶(足量的),喂奶后尽量保持宝宝上身竖直,靠在父母的肩膀和脖子,给宝宝拍嗝排出空气。有些新手爸妈在宝宝哭闹时都以为是饿了,爱把奶嘴塞给他,有时宝宝会暂时性停止哭闹,但是如果喂得过多了宝宝更容易出现胃肠不适和肠绞痛,一停止喂养了立刻又哭起来,并不能解决问题。
B.正确的喂养姿势:

3. 安抚技巧:
在宝宝刚开始出现肠绞痛症状时,可尝试采用以下安抚方法:
A.宝宝出现肠绞痛时比较喜欢移动放松(有节奏的运动):比如背着宝宝在家里绕圈,带宝宝出去爬楼梯、逛花园,或者让宝宝坐在安全座椅上开车兜风……
B.尝试用飞机抱姿势抱着宝宝,可以帮助肠道排气,减轻胃肠胀气。

C.双手抓住宝宝两条小腿,让其膝盖触碰小肚子后再拉直,像是做踩单车的动作,可以帮助排气,排便。

D.用一些特别的声音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使其停止哭泣。如吸尘器、烘干机、电风扇、吹风机的噪音(白噪音),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鸟叫声,音乐(摇滚乐或节奏感强烈一些的)等。
E. 腹部按摩:以顺时针的方向轻柔按摩小肚子或搓暖双手轮流放置到肚脐部位,帮助排气和缓解肠道痉挛。

4. 如果以上常规方式无法缓解或者症状仍然反复出现,建议到儿童保健科就诊,让医生帮助查找原因并对症处理:
A.乳糖不耐受:常常合并出现每天4~6次或更多的稀烂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有奶瓣或泡沫,明显的酸臭味;放屁多,爱溢奶吐奶。可以留尿做乳糖不耐受检查确诊。
B.食物过敏:六月龄以下婴儿主要是对母乳或配方奶中的蛋白质过敏,主要容易合并表现有湿疹、便秘或大便不畅、吐奶或大便中有奶瓣等。
如果是纯母乳或混合喂养的可以先做母乳成分分析,根据宝宝症状和检验结果提示调整妈妈饮食,一般如虾蟹、鱿鱼等海鲜类以及牛奶、鸡蛋等高蛋白质食物是需要禁止或减量的;如果是纯配方奶喂养的,根据宝宝症状或必要时结合皮肤、血液过敏原检测确定是更换部分水解蛋白配方还是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甚至是氨基酸配方的。
C.根据需要短时间使用益生菌、西甲硅油、四磨汤口服液、颠茄合剂等药物。
D.鉴别诊断排除肠套叠、幽门肥厚、先天性巨结肠等器质性胃肠疾病。
本文是李勇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