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应用MMC疗效观察
关键词“泪器阻塞;泪囊炎;内窥镜检查;药物疗法;丝裂霉素C
目的: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及术后应用丝裂霉素观察其泪道通畅情况。方法:通过对35例,40只眼,术中及术后一月时应用0.4%的丝裂霉素棉片放置在鼻腔内吻合处3分钟。结果:术后一年复查无一例由于肉芽增生而导致泪道不通。结论:术中及术后冲泪道及清理鼻腔,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可提高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手术成功率,防止由于肉芽增生而导致泪道重新阻塞。
泪囊鼻腔吻合术在治疗慢性泪囊炎中已成为最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尽管此手术易于掌握,成功率高,但少数患者由于术后损伤处的鼻粘膜增生而导致泪道再度阻塞。本人在近几年来鼻腔泪囊吻合术中骨孔处应用丝裂霉素,术后联合鼻内窥镜清理鼻腔积血,同时应用丝裂霉素,防止和减少了术后泪道重新阻塞的发生。经过观察效果很好,认为可以作为常规的术后换药使用。先将情况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997-1999年间住院治疗的慢性泪囊炎病人35例40只眼,男2例,2只眼;女33例,38只眼,平均41.36岁。术前检查所有患者的泪小点均正常,压迫患侧泪囊区有脓性分泌物或粘液,冲洗泪道时,自下泪小点注水从上泪小点返流,术前用庆大霉素作多次冲洗。鼻部情况:15例无异常,25例鼻中隔轻度偏曲。术前1-3天给予麻黄素点鼻。
2、手术方法
2.1距内眦鼻侧5mm,从内眦韧带上2—3mm向下方顺皮纹切开皮肤,切口上半部呈垂直,其下半部稍斜向颞侧,皮肤切口的走向大致与泪前嵴平行。然后用泪囊扩张器开大皮肤切口,并兼有压迫止血作用。分离皮下组织及肌层达骨壁,沿泪前嵴鼻侧0.5—1mm处切开骨膜,然后用小骨膜分离器紧贴骨膜面剥离,使泪囊连同骨膜一起离开泪囊窝。分离范围上至内眦韧带,下至泪管入口处,后至泪后嵴。小弯止血钳用力把泪囊窝下端内侧壁薄的骨板压破,扩大骨孔,咬骨钳继续扩大骨孔,使下界平鼻泪管上口,上界平内眦韧带,后界至颌泪缝,前至泪前嵴前3mm 。上下径15mm,前后径10mm大小的长方形骨孔,在骨孔鼻粘膜处放置0.4mg/ml浓度,长宽1厘米丝裂霉素棉片10分钟。泪囊鼻粘膜吻合采用单纯前页吻合法。缝合皮肤。术后两天抽鼻腔纱条,隔一天冲一次泪道。同时内窥镜清理鼻腔血痂,观察到所有病例骨孔处鼻粘膜颜色苍白、干净
2.2嘱所有患者一月后复查,观察及清理鼻腔同时放置丝裂霉素,方法如下:用1%的卡因加1‰肾上腺素棉片行鼻粘膜表面麻醉,在鼻内窥镜下找到鼻腔泪囊吻合原造孔处,以2%利多卡因在原造孔处周围鼻粘膜下行浸润麻醉,如原造孔为大量的肉芽组织可用刮匙彻底清除干净,如为鼻粘膜唇瓣再粘连愈合可切除原唇瓣大小的粘膜,并以刮匙清除肉芽组织后,经下泪小点冲洗通畅后用浸有0.4 mg/ml MMC的棉片1×1×0.5 cm,置于造孔处约5~8 min。取除棉片,用棉纱条堵住后鼻孔,以生理盐水经下泪小点和鼻腔彻底冲洗,后以抗生素眼药水点眼,1%呋麻液滴鼻1周。
3、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无溢泪,冲洗泪道通畅,无分泌物返流。无效:仍溢泪,冲洗泪道不畅,有分泌物返流。
4、结果
本组35例均治愈。在鼻内窥镜下观察造孔处,二次放置丝裂霉素后第10天,可见造孔处粘膜水肿,无肉芽组织;术后3个月,造孔处仍无肉芽组织;6个月仅1例有少许肉芽组织但未造成造孔堵塞。随访一年,患者无溢泪,冲洗泪道通畅,无分泌物返流,治愈率100%。
5、讨论
5.1泪囊鼻腔吻合术在治疗慢性泪囊炎中已成为效果最肯定,成功率较高的手术方法。但仍有少部分患者由于术后鼻粘膜的增生而致泪道重新阻塞。据国内外报道,丝裂霉素可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瘢痕形成。其作用机理是与DNA分子的螺旋结构形成交联,破坏 DNA的结构和功能,抑制增殖期细胞DNA的复制,对增殖各期的细胞均有抑制和杀伤作用。通过应用丝裂霉素对抑制鼻粘膜增生有良好的疗效,从而能有效的预防由于鼻粘膜增生而导致的泪道重新阻塞。
5.2目前随着内窥镜鼻窦外科和鼻眼相关外科的不断发展,经鼻进路鼻腔泪囊造漏术已广泛应用,但由于鼻外侧壁前端有较厚软组织覆盖,术后易因肉芽组织生长致造孔处封闭而降低疗效,且其对于小泪囊及泪囊先天畸形者效果较差,其成功率大约在70%~80%[2]本组用MMC治疗泪囊炎的病例,解决了这一问题,随访一年,成功率100%,应用MMC治疗有如下优点:①避免了制作皮瓣和植皮的麻烦。②对于小泪囊及泪囊先天畸形者效果优于前者。本人认为此种方法可以作为泪囊鼻腔吻合术后的常规使用,以进一步提高鼻腔泪囊吻合手术的成功率。其远期疗效有待更进一步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李邵珍、陈家淇、吴中耀、段国庆、陈国策,《眼科手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 吴 红,张卫华.鼻内窥镜下经鼻腔泪囊切开植皮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8:496
本文是乔玉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