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将至,不要“囫囵吞枣”,谨防肛周脓肿
端午将至,不要“囫囵吞枣”,谨防肛周脓肿
随着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临近,各式各样的粽子总是让人垂涎三尺。粽子品种繁多,往往由粽叶包裹糯米搭配红枣、豆沙、蛋黄、鲜肉、腊肠等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馅料而成,其中,红枣粽子可谓久吃不腻、老少皆宜。但是在品尝美味的粽子时,还请大家细嚼慢咽,因为一不留神,囫囵吞枣,可能导致肛周脓肿的发生。大家肯定很纳闷,吃粽子怎么会得肛周脓肿呢?但是,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可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临床上,我们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病例。曾有一位病人,在排便时自觉肛门疼痛,不明所以,前来就诊,医生在做肛门指检时,触摸到一个枣核斜插在肛内,仔细追溯病史,病人才道出原委,原来他一次性吃了很多红枣粽子,并没有留意到被吞下去的枣核。但是此时的枣核已经刺破肛内皮肤,异物形成了感染灶,且感染顺着肛周疏松组织发展为肛周脓肿。还有一位病人,排便后感觉有异物刺伤肛门,居然自己徒手把肛内的枣核拔了出来,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谁知没过几天,肛周形成肿块伴疼痛,来医院检查,才知道得了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发生于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的急性化脓感染性疾病。肛周脓肿最主要的症状是肛门疼痛,疼痛往往剧烈,且持续性加重,有时伴有发热。肛周脓肿自行溃破后,疼痛暂时有所缓解。高位脓肿可表现为肛门憋胀,下坠不适,大小便排出不畅,常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肛周脓肿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腺源性感染,感染是引起肛周脓肿的主要原因,大量饮食刺激性食物和饮酒或者腹泻,导致肛腺感染,肛腺感染以后沿着直肠肛管向周围蔓延,从而形成肛周脓肿。由于肛门的特殊解剖结构,肛腺感染形成肛周脓肿是最主要原因。
2.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由于肠道的非特异性炎症影响,可并发肛周脓肿。
3.其他因素,直肠内异物损伤后感染形成肛周脓肿。由于枣核两端尖锐,在通过被肛门括约肌包裹的肛管时,很容易刺伤肛管皮肤引发感染。所以枣核引发肛周脓肿,可谓不胜枚举。
如果发生肛周脓肿,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希望保守治疗能治愈,有时候保守治疗只会加重病情,使感染范围越来越大。所有一旦发生肛周脓肿,应尽早行手术治疗,避免感染蔓延,发生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
在此,我们提醒大家,粽子虽美味,可不要贪吃哦。粽子一次性不宜吃太多,并且要细嚼慢咽,仔细剔除枣核。平时还要注意保持肛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并擦干,尽量不要久坐、久蹲。饮食注意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纤维素,如苹果、香蕉、芹菜、菠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同时注意饮食卫生,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千万不要嗜酒,避免久坐久站,以防肛周脓肿大发生。
本文是孙林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