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夏红萍 人已读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可有些小生命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早早来到这个世界。若小宝宝在未满37周的孕期就出生,医学上称为早产儿。随着新生儿救治能力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在不断增加。中国每年有200万新生早产儿,全球每年有1500万新生早产儿。小于28周存活的宝宝也越来越多。
由于早产宝宝呼吸、消化、神经、免疫等各系统发育不完全,能量及营养的储备不足,出生后会在医院的新生儿监护室进行特别护理和治疗。每个“小勇士”在医护的帮助下都要面对诸多挑战。当早产宝宝闯过重重关卡,体重达到1900-2000克左右,各项生命体征和临床状况稳定,可以直接通过奶瓶或母乳喂养后,就可以出院回家了。很多早产儿家长得知自己的宝宝可以出院时,欣喜之余也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在家中照顾好这个娇弱的宝宝。
精细护理
当宝宝准备出院时,家长需要提前为宝宝准备一个安全适宜的环境。由于早产儿自身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所以需要保持室温在25-26℃,湿度在55-65%之间。部分早产儿出院时呼吸系统仍未完全成熟,可能出现呼吸暂停或不能离氧的情况,家长应遵医嘱按需提前配备氧饱和度检测仪、家用制氧机等设备。
早产儿免疫功能弱,宝宝出院前应彻底清洁宝宝房间内的卫生。当宝宝出院后,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探望。在与宝宝密切接触前都要洗手,避免宝宝与感冒、皮肤感染及腹泻等病人接触。宝宝的衣物、用品都应注意清洁和消毒。
家长在日常护理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异常情况。当早产宝宝出现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青紫;哭声微弱、对刺激反应差、持续哭闹、烦躁、抽动;呛咳、呕吐、腹胀、腹泻等呼吸、神经、消化系统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当然,充足的睡眠对宝宝的体重增长至关重要,因此也要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和检查宝宝。
科学喂养
早产儿胃容量小,体重小于4公斤的宝宝应少量多次喂养,每天需要喂哺8-10次。早产儿的营养储备不足,每顿的间隔不应超过4个小时。喂奶中和喂奶之后,轻拍宝宝的背部,帮助打嗝排气。
母乳是早产儿最首选、最理想的食物。一些早产儿因各种原因造成宫内和宫外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身长和头围低于同胎龄儿,这些早产儿需要“追赶生长”,以减少日后的体格和神经发育不良。这部分早产儿单纯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需要添加母乳强化剂来增加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如果母乳不足,则需要选择早产儿配方奶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强化营养的早产宝宝需要定期根据生长曲线评估婴儿生长发育状况,并咨询新生儿专科医师决定强化时间。通常情况,当宝宝的体重、身长和头围达到矫正胎龄的第25百分位以上,可以考虑开始逐渐停止强化,转为母乳喂养或普通婴儿配方乳喂养。
另外,早产宝宝的其他营养素需要量也较足月儿增加,完全肠内喂养后开始补充维生素 D2 800IU/天,3月龄后改为 400IU/天,直至2岁。部分早产宝宝需要补充铁剂 2mg/kg/天,直至矫正月龄6个月左右。
定期随访
早产宝宝出院后应定期前往医院新生儿专科门诊进行随访复查,对于那些胎龄和出生体重越小、患有各种合并症及出院时生长情况不佳的宝宝尤其重要。出院后前半年每个月1次,后半年每两个月1次,12月后每三个月1次直至24月。定期进行体格生长及神经发育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实施科学的早期干预。
另外,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往往不成熟,部分宝宝会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生后28天起早产儿需进行眼底筛查。出院后,也应按需定期复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家长还应关注宝宝住院期间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结果,必要时进行再次复查或进行诊断性评估,以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
作者:周 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
审核:夏红萍 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本文是夏红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