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将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立医院
神经外科
颅表定位与切口选择(二)
1024人已读
颅表定位与切口选择(二)
原创 刘将 神经外科医生刘将 昨天
蔚蓝的地球上,东半球的北半部,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我们的祖国。经纬之间,地貌迥然,有巍峨的山川,奔腾的黄河,青青的草原…
颅表定位前的划线就是勾勒头颅的“子午线”、“赤道”、“回归线”…因此,我们要在颅表标记好正中矢状线,中央沟投影,侧裂投影…如此,额、颞、顶枕叶的范围就大致确定了。
颅表上的标志性地貌也有很多,眉间、额结节、冠状缝、人字缝、翼点、星点、上项线…
通过阅片,我们可以了解病灶的位置,结合尺测明确与周围地标的距离。如此完成的颅表定位的偏差可控制在1cm以内。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会形成“定位反射”,切换迅速,“无他,惟手熟尔”。
个人体会:1.定位需要粗中有细,收放一体。盲目测量,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全凭感觉走,有时会忽视细节;2.定位不是仅仅停留在术前,术中根据暴露的层次,地标的逐渐显现,须实时加以调整。
例如:
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注重颅骨钻孔点与矢状缝、人字缝的位置关系,是保证脑室管位置良好的前提。
浅部如此,深部亦然。定位明确后,在特定部位均有相对固定的切口选择、开颅方式,既而形成手术入路。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中,解剖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我们只要按图索骥,就能到达目的地。
本文是刘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