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疼痛叫做“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对患者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一)简介
躯体化障碍表现为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多伴有社会、人际或家庭行为方面的严重障碍。起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女性多于男性。
常见病因:遗传,个性特征,神经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常见症状:胃肠道感觉异常,疼痛、打嗝、反酸、恶心
躯体化障碍患者关注的重点是症状本身及症状的个别影响,患者要求治疗以消除症状,患者常有过度使用药物的现象;而疑病症更多指向潜在进展性的严重疾病过程及其致残致死结果,患者倾向于要求检查以确定或证实潜在的疾病,患者通常害怕药物及其副作用。
(二)病因
1.遗传
躯体化障碍的发病原因还不为人知,但无疑它是一种具有家族聚集性的障碍。在一些研究中,大约20%的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这种家族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
2.个性特征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女性躯体化障碍患者具有共同的病因,并和社会性情绪异常之间存在关联,而对男性患者而言,躯体化障碍则更多地和焦虑障碍存在关联。
3.神经生理
躯体化障碍患者的双侧额叶存在对称性的功能障碍。非优势半球前部的功能障碍比后部的严重。躯体化障碍患者优势大脑半球的功能障碍比健康对照和抑郁障碍患者的严重。
4.心理社会因素
信息处理方法的缺陷可能形成躯体化障碍患者及其生物学亲属以躯体不适为突出的主诉,症状无明确定位和病理性赘述。有学者提出了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社交模型理论,即患者在家庭中把症状的躯体化作为表达情感(如痛苦)的一种方式,期望从家庭中的核心成员那儿寻求支持和关心。
(三)躯体化障碍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感觉异常,疼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皮肤感觉异常,烧灼感、疼痛、痒、麻木、蚁走感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症状。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四)躯体化障碍诊断和鉴别诊断
CCMD-3关于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1)符合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在下列4组症状之中,至少有2组共6项:①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腹胀或胀气;嘴里无味或舌苔过厚;呕吐或反胃;大便次数多、稀便,或水样便;②呼吸循环系症状,如:气短;胸痛;③泌尿生殖系症状,如:排尿困难或尿频;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异常的或大量的阴道分泌物;④皮肤症状或疼痛症状,如:瘢痕;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或刺痛感。
(3)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不能发现躯体障碍的证据,能对症状的严重性、变异性、持续性或继发的社会功能损害作出合理解释。
(4)对上述症状的优势观念使病人痛苦,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各种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5)如存在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但不占主导地位。
2.严重标准
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
3.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年。
4.排除标准
排除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障碍、心境精神障碍、适应障碍,或惊恐障碍。
躯体化障碍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
有些躯体疾病在早期可能难以找到客观的医学证据,因此,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要求病程2年以上,以便自然排除各类躯体疾病所引起的躯体不适。临床上,对年龄超过40岁而首次表现躯体不适为主要症状者,一定要谨慎,不要根据患者有心理诱因、初步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有一定的暗示性等就轻易做躯体化障碍的诊断。
2.抑郁症
抑郁症常伴有躯体不适症状,而躯体化障碍也常伴有抑郁情绪。鉴别时一方要考虑症状发生的先后;另一方面,要分析症状的特性。如为重性抑郁,尚有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症状,如早醒、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体重减轻及精神运动迟滞、自罪自责,消极言行等症状可资鉴别。
3.精神分裂症
早期可有疑病症状,但其内容多离奇、不固定,常有思维障碍和情感障碍,患者并不积极求治,可资鉴别。
4.疑病症
躯体化障碍患者关注的重点是症状本身及症状的个别影响,患者要求治疗以消除症状,患者常有过度使用药物的现象;而疑病症更多指向潜在进展性的严重疾病过程及其致残致死结果,患者倾向于要求检查以确定或证实潜在的疾病,患者通常害怕药物及其副作用。
(五)躯体化障碍治疗
1.一般治疗
治疗开始时要重视医患关系的建立。要以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患者的痛苦和诉述。应该告知患者他是罹患了一种疾病,并以积极的口吻向患者叙述躯体化障碍的各种表现。医生应该向患者保证,目前没有依据证明躯体疾病导致患者的不适,而患者的不适可能和应激有关。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主要治疗形式,其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减轻心理因素的影响。
(1)支持性心理治疗 给予患者解释、指导、疏通,令其了解疾病症状有关的知识,对于缓解情绪症状、增强治疗信心有效。
(2)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探究并领悟症状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对于症状的彻底缓解有效。
(3)认知治疗 对于疑病观念明显且有疑病性格的患者,予以认知矫正治疗,有远期疗效。
(4)森田疗法 使患者了解症状实质并非严重,采取接纳和忍受症状的态度,对于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
3.药物治疗
躯体化障碍患者常常会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可用小剂量抗抑郁剂如选择性无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症状。小剂量的抗焦虑药可以部分改善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症状。
(六)病例介绍:全身疼痛多年,原是“躯体化障碍”惹的祸
(病例节选自台州日报2018年4月9日第六版)
这3年来,天台的许女士一直被疼痛困扰,几近绝望,可从头查到脚、从里查到外,就是没啥大毛病。最近,病因终于被找到,原来是“躯体化障碍”惹的祸。
3年前,许女士开始出现全身疼痛,“经常全身不固定部位疼痛,有时是头痛,痛起感觉脑袋被紧紧地箍着;有时是腰背疼,有时是四肢痛;痛起来睡也睡不好,人冷,体质下降,这几年被折磨得绝望了。”
为了这个病,许女士到省级大医院多次求医,从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到风湿科、外科检查个遍,结果都未出现异常。药吃了一大堆,可疼痛一点也没有缓解。
许女士的儿子也是一名医生,拿着那一叠叠检查报告单,他也无从下手。看着母亲这么痛苦,儿子也联系过很多专家,但是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就在许女士一筹莫展时,有朋友告知她去台州市某医院的心身科试一试。一开始,许女士持怀疑态度,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可又实在经不起全身疼痛的折磨,最后还是去了。
为此,许女士特地赶到病房“考察”了一番,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不好,和住院患者聊了一下,有的是类似反复检查没问题却备受折磨的,有的是一些焦虑症、抑郁症和失眠患者。
许女士把心放下来,接受入院治疗。该院心身科主任仔细看了她的病史和检查报告,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体格、心理检查,考虑她得的是“躯体化障碍”病。治疗数周后,许女士全身疼痛的情况彻底消失了,以前那种发冷的感觉也没有了。
(七)小结:患者一旦出现类似情况或者确诊为该病,也不必有过大心理负担,通过综合治疗,很多情况可以得到缓解,逐渐治愈。疼痛科对以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为主的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加快病程的恢复速度,并对预防复发起到较好的疗效。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国家卫健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
附件:躯体化障碍自我评估表(可用于患者出现类似情况自我评估,辨别不清可去心理科就诊)

本文是徐凤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