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样的血管瘤该及时到医院找专业医生评估?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大约为5%,大多数血管瘤体积较小,具有自然消退的能力,不需要任何治疗。但是极少数的血管瘤具有较高的潜在风险,包括可能导致永久性瘢痕和毁容的血管瘤(例如面部血管瘤),肝脏或气道血管瘤,可能导致功能障碍的血管瘤(例如眶周血管瘤可能导致视力障碍),溃疡血管瘤(可能引起疼痛或疤痕)以及可能导致相关结构异常的血管瘤(例如较大的面部血管瘤可能伴有颅内和主动脉弓血管异常)。大多数情况下,血管瘤最快和最显着的生长发生在1到3个月大之间,并且在5个月大之前完成生长,由于许多血管瘤会留下永久性的皮肤变化,因此存在治疗高风险血管瘤和改善治疗结果的机会之窗,因此美国儿科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PP)最新制定的2019年版婴幼儿血管瘤临床治疗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antile Hemangiomas)建议初级保健提供者(PCPs)对患有高危血管瘤的婴儿应及时转诊或治疗,理想情况下应在4至6周龄之前转诊或治疗。对于婴儿血管瘤患者的最佳护理,需要一种有效的、可靠的、及时的专家转诊工具,能够帮助初级保健医生选择需要专家中心转诊的患者。
2020年4月Christine Léauté-Labrèze教授团队在顶级儿科学杂志《PEDIATRICS》上发表的《The Infantile Hemangioma Referral Score: A Validated Tool for Physicians》一文中联合来自8个欧洲国家的婴幼儿血管瘤专家开发了婴儿血管瘤参考评分(IHReS)筛查工具,该评分工具由一份快速、易用的问卷组成,用于供非血管瘤专家的初级保健医生使用。IHRES工具的问卷开发和临床病例的评估是由欧洲婴儿血管瘤工作组(IHETF)进行,首先,工作组编制了IHRES问卷,并选择了一组IH临床病例,其次有一个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对这组临床病例进行分类,以确定黄金标准,并对工具标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最后再由非专家主治医生和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对选定的临床病例再次进行评估,并进行再修订。
该问卷包括2个部分,12个问题:
第一部分(包括六个基本问题)
1.已发生并发症或者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溃疡、视力损害、喂养困难、喘鸣) □是□否
2.血管瘤病灶位于脸部正中(上至眉弓、两侧至脸颊、下至下唇)或者/和双耳 □是□否
3.血管瘤病灶位于胸部(仅限于女孩) □是□否
4.血管瘤病灶位于腰骶部正中 □是□否
5.血管瘤病灶最大径≥4cm(局灶性或者节段性) □是□否
6.血管瘤病灶数量≥5个 □是□否
若以上6个问题有1个或者1个以上的回答是“是”时,该患儿就应该转诊至血管瘤专业的医生;若6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则继续完成第二部分的评估。
第二部分(包括6个延展问题)
1.血管瘤的病灶部位
(1)除正中(上至眉弓、两侧至脸颊、下至下唇)以外的其他面部部分
□是(计3分) □否(计0分)
(2)颈部、尿布区、头皮区
□是(计2分) □否(计0分)
2.最大血管瘤的直径
(1)除正中(上至眉弓、两侧至脸颊、下至下唇)以外的其他面部部分血管瘤直径≥1cm
□是(计3分) □否(计0分)
(2)除脸部正中(上至眉弓、两侧至脸颊、下至下唇)、胸部(仅限于女孩)、腰骶部正中、颈部、尿布区、头皮区以外的血管瘤直径为2-4cm
□是(计2分) □否(计0分)
3.患儿年龄和血管瘤的增殖速度
(1)患儿年龄<2月
□是(计3分) □否(计0分)
(2)患儿年龄(2月≤y≤4月),并且血管瘤瘤体明显增大持续2周
□是(计2分) □否(计0分)
完成以上6个问题后,若计分≥4分,该患儿就应该转诊至血管瘤专业的医生;若计分<4分,患儿可以选择不用转诊,但需要在初级保健医生处持续监测和评估,每一次就诊时均需要再次进行此工具的评估。
(注意:最终转诊与否应当由初级保健提供者和家长共同决定)
该婴儿血管瘤参考评分(IHReS)筛查工具经评估后认为具有良好的内在特性,灵敏度为97%,特异度为55%,并且强调了对患儿进行多时多次的持续监测和评估,是一种针对初级保健医生简单易用的工具,旨在促进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正确和及时转诊,帮助决定确定需要早期治疗的儿童。
原文:Léauté-Labrèze C, Baselga Torres E, Weibel L, et al. The Infantile Hemangioma Referral Score: A Validated Tool for Physicians. Pediatrics. 2020;145(4):e20191628. doi:10.1542/peds.2019-1628
下载地址:https://sci-hub.se/10.1542/peds.2019-1628
本文是吉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