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赵章帅 三甲
赵章帅 主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 小儿外科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治

1154人已读

本人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综合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综合治疗包括手法牵拉、按摩包块、理疗、局部注射、家中康复训练指导和手术治疗。本人曾对随访到的保守治疗的114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进行分析,结果保守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0.97%,影响最终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是初诊年龄、肿块大小、活动受限度数等,该文发表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所以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应早诊断、早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下面就从概况、病因、诊断特点、治疗几个方面介绍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治。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头向患侧歪斜,下颏偏向健侧,发病率高达0.3%-1.9%。对肌性斜颈的治疗目标是解除活动受限,消除肿块,矫正和防止头颈部歪斜,防止面部及头颅畸形。患儿出生后不能发现其颈部包块,即胸锁乳突肌肿块不是出生后就能发现,多数患儿是生后1420天左右,家长发现患儿颈部有一硬结包块才到医院就诊,形状不规整,沿胸锁乳突肌分布。经检查患儿的颈部活动受限,以旋转受限明显。胸锁乳突肌肿块,短时间内是持续增大的。随年龄的增8个月左右包块逐渐缩小,但硬度确有加重趋势。从而出现了虽然肿块缩小消失,但胸锁乳突肌挛缩严重,扪诊硬度增大,最终出现头颈歪斜,甚至影响头颅和脊柱。这就是大年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就诊时典型临床表现。

目前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有多种学说,每种学说都可以解释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生的某个方面,但都不能清楚且全面的解释其临床病理特征。目前国内外针对病因研究提出的学说有,子宫内拥挤学说、宫内或围产期筋膜问室综合征后遗症学说、胸锁乳突肌胚胎发育异常学说、遗传学说等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特点:①头颈向一侧歪斜,下颌偏向健侧,头面不对称,患侧面小。② 体格检查没有短颈、颈蹼,扪诊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弹性差,小年龄患儿有颈部包块,颈部旋转及侧屈活动受限。③彩超发现胸锁乳突肌回声异常,胸锁乳突肌增粗增厚。④基本病理变化是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和纤维化,其病理改变也是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的金标准。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法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保守治疗作为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重要手段,其治疗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治疗的方法、患儿的年龄和超声显示的纤维化程度。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方法有中医疗法(推拿按摩、针刺、外敷、小针刀)、手法牵拉、局部药物注射、矫正支具和使用治疗仪器、家庭康复等。

对于小于1岁的患儿,首选方法为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时间较长,患儿及其家属承担经济上及精神上不同程度的负担,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心理及生理成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对保守治疗不能依从和初诊年龄较大的患儿,根据患儿情况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预后。同样,如果保守治疗持续6个月仍然存在头部倾斜、颈部向一侧歪斜>15°,肌肉紧缩或有硬结等表现,应该及早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方式有:胸锁乳突肌松解术胸锁乳突肌延长术内镜微创手术

术后要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缺乏康复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甚至造成患儿复发,导致再次手术。为避免复发术后应积极进行康复训练48周 ,如手法治疗,矫形支架,牵引治疗等,小年龄患儿应配合手法治疗,年龄较大者需用矫形支架纠正,以防止再次手术。

以上是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治介绍,医生会根据患儿初诊年龄、疾病程度及家长意愿等因素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赵章帅
赵章帅 主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 小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