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期肝癌治疗新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肝癌的新发病例数在所有癌症中位列第六,死亡病例数位列第四。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有75万例新发肝细胞癌患者, 多数病例来自亚洲,而几乎一半来自中国。目前,我国肝癌治疗仍不理想,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在10个月左右,5年生存率仅为12%,与欧美或日本等国家存在显著差距。由于肝癌患者数量多、预后差,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
7月18日,中国肿瘤临床学会(CSCO)正式发布2020年版《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2019年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进行了补充和细化,并采纳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相比于其他指南更具有时效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指导我国肝癌防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经推出即成为业界焦点。
指南做出了哪些重点更新?我国肝癌防治仍面临怎样的挑战?围绕相关热点话题,本报专访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敏山教授,解读指南更新重点,并分享肝癌的临床诊疗经验。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敏山教授
晚期肝癌治疗迎来里程碑式进展
如今,肝癌治疗领域已建立“局部+全身”治疗模式,该模式不仅为业界所公认,也是肝癌治疗策略未来的发展方向。此次更新中,指南在早期诊断、靶向免疫治疗、围手术期管理、局部治疗、放疗以及MDT模式等多个领域做出重要更新。陈敏山教授指出,其中最主要的更新在药物治疗领域:
晚期肝癌一线治疗更新了两大治疗方案: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1A类证据,I级推荐)和多纳非尼(1A类证据,I级推荐)
晚期肝癌二线治疗更新了三项指标:卡瑞利珠单抗(2A类证据,I级推荐)、阿帕替尼(1A类证据,I级推荐)和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2A类证据,III级推荐)
“药物治疗在肝癌早期、中期、晚期均可发挥重要作用,为肝癌的多学科治疗(MDT)打开新局面。” 陈敏山教授介绍,指南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简称“T+A”方案)推荐为晚期肝癌一线治疗方案,是10余年来继索拉非尼在肝细胞癌一线取得成功后的首次突破,对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IMbrave150研究将“T+A”方案与索拉非尼头对头比较,纳入501例不可切除未接受系统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含中国入组194例),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
结果发现,“T+A”方案组与索拉非尼组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与13.2个月(HR=0.58,P=0.0006);PFS分别为6.8个月与4.3个月(HR=0.59,P<0.0001);总缓解率(ORR)分别为27%与12%(根据RECIST 1.1)。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中国晚期肝癌患者中,“T+A”方案的疗效更加突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研究中完全缓解率(CR)达到10%左右,这在以往的药物治疗中是非常罕见的。这意味着曾经‘被判死刑’的晚期肝癌患者,终于迎来了痊愈的希望,是突破性的里程碑式进展。”陈敏山教授说。
势在必行:推广MDT诊疗模式
MDT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癌症诊疗主流模式,也是晚期肝癌诊疗体系的标准模式和重要手段,关于MDT的构成和讨论内容亦是本次指南更新的重点之一。
由于肝癌起病隐匿,85%的中国肝癌患者在诊断时是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陈敏山教授介绍,“肝癌早期只是局部病变,进展到中晚期时发展为全身病变,单靠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开展MDT模式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肝癌手术切术后3年复发率为40%-50%,5年复发率高达60%-70%。“术后复发率高是导致肝癌外科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只靠一把手术刀,很难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陈敏山教授介绍,MDT模式可以发挥肝癌诊疗相关科室的多学科协作,避免单一学科诊疗的局限性,有利于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同时考虑个体化差异因素,最终使患者的获益最大化。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