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疾患
发表者:姜亮 人已读
此处为科普文章,而非治病。看病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椎间盘突出,发生在颈椎,称为颈椎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类似。两者病理过程相仿,治疗理念类似。
患者常见问题:开始腰疼、现在伴随腿麻。保守(正骨、按摩、锻炼、修养)没有效果,越来越严重。
请点击了解,了解更多详情:颈椎病 腰肌劳损 早期腰椎间盘突出“不用治?”...
1、腰椎间盘突出能否保守治疗?
2、能否根治?(北医三院姜亮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3、因为还年轻,害怕大手术做坏了,现在只想接受微创手术,等离子低温消融术怎么样?
回答:
1、80%保守治疗,20%需要手术。
2、病根是衰老与劳累,无法根治病根。(北医三院姜亮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3、手术是否需要,看病情严重程度,而非年龄。是否微创,需要看病情严重程度。
详解如下:
1、病因: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就是衰老+劳累--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开车、坐车、家务、电脑、打牌等。
近年来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因为学习姿势不佳、玩电脑游戏,早早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现象越来越多。北欧的人口普查结果:14~18岁青少年中,9%出现椎间盘“变黑”(black disc--详见图片)-椎间盘退变(也就是老化)。这说明,椎间盘的衰老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要早得多。(北医三院姜亮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的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其中腰椎是人体承重的关键部位。在日常活动和运动当中所需的很大部分力量,都是腰椎及腰部肌肉承担。如果我们久坐不动,将导致腰背肌肉过度劳累,椎间盘和椎旁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便会陆续发生腰背肌肉的充血、炎症反应、纤维化和粘连,最终出现慢性腰肌劳损。腰肌劳损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坐立者、经常搬运重物者和缺乏锻炼者,表现为腰背部的僵硬、酸胀、疼痛,或俯仰转身困难。随着年龄增长,疼痛发作的频率增高、范围加大、持续时间延长、程度加重。严重时,一个月不敢下地,甚至需“吗啡”才能止痛——让人无法挺直了腰杆做人。同时,上述症状具有劳动后加重、活动后减轻,受凉后加重、保暖后减轻的特点。
腰肌劳损的主要原因是衰老(退变)与劳累,诱因还有“受凉”(如吹空调),还有一些“凑巧”的情况:打嚏喷或者刷牙就又犯病了。急性期的确很难受,且往往被别人当成“装病”----看着你走路挺好,一干活就不灵了。
腰椎磁共振(MRI,矢状面、横断面)与CT(横断面,显示钙化)
劳累主要是坐着(比如伏案工作、绘图、电脑、会计、开车、坐车、长途飞机、看电视、打牌、织毛衣等)、或者弯腰干活(例如干家务、电工、瓦工等)。平卧时腰椎负重受力为1.0,站直、走路时为1.5,前倾的坐位(看书、电脑)为2.5。如果提重物,负担会再大一些。
2、鉴别诊断:腰肌劳损需要与肾病、妇科疾病、普通外科疾病鉴别诊断,需要除外结石、肿瘤等疾患。腰肌劳损的特点是,腰背部疼痛在家务劳动后加重,适量运动后反而轻松;受凉加重,保暖后减轻;长期站立或坐位后加重,平卧休息后缓解。
3、急性期保守治疗方法是卧床休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中,卧床休息最为重要,一般占到疗效的70%。常见的误区是在床上、沙发上“窝着”看书、看电视--四肢在休息,腰部还是“弓着”,还在劳累。说是“休息”,其实腰部没有休息,实际上休息的是四肢。
最好是硬床(硬板床、硬质席梦思、棕垫都可以),平卧、侧卧、趴着都可以。卧床时不需要一动不动,“伸胳膊动腿”都可以--只要腰部不痛即可。如果症状不算严重,还可下地吃饭、上厕所。
一般比较严重者绝对卧床休息3~5天,适当休息2~4周(可以起床活动,量力而行),多数症状自行缓解。
症状较轻的人,不一定严格卧床、不用上班。实际上,只要上班时、工作中适当注意姿势、勤活动即可。
4、其它保守治疗方法的疗效约占30%。医院就诊:除了骨科门诊,还可以到针灸科、理疗科、康复科、疼痛科等科室进行必要的治疗,都可以有效缓解劳累、肌肉痉挛(正骨、按摩、牵引、理疗、针灸、拔罐子、贴膏药、口服中西药等)。适用于急性期时,迅速减轻症状。所有的保守治疗方法只能缓解症状,无法纠正椎间盘突出--衰老是不可逆的。即便手术(包括微创手术),也不能逆转衰老。手术仅仅是将突出的椎间盘变小、切除(解除压迫),而不是变回年轻--返老还童。
正骨、按摩是针对腰疼,对腿麻、腿痛无效。牵引对腿部症状有效,但常见问题是费了很大力气去医院,牵引30分钟,又费了很大力气回家--在路上的劳累,导致牵引的效果没剩下多少。牵引对中青年患者疗效明显些,对老年患者差一些。(北医三院姜亮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家门口就是正规医院,建议到医院治疗,迅速缓解症状。
5.急性期常用药物:
A、症状较轻者,中药 根痛平(活血),西药 弥可保(高级维生素B12,口服即可)。一般用药1~2星期。
B、疼痛比较严重者,主要靠绝对卧床3~5天,辅以镇痛药。例如,芬必得(中等程度)、泰勒宁(中强)、奥施康定(强,类似口服吗啡)。服用镇痛药3~5天,症状缓解,即可减少或者停药。
C、更加严重的急性疼痛----需要大医院门诊就诊,可找 北医三院 疼痛科 专家做微创镇痛。李水清、贾东林主任(痛点注射、神经根阻滞、椎间盘射频消融)。或者短期使用甘露醇(脱水)、地塞米松(激素)。
D、出现足下垂 或者 大小便无力(肛门周围麻木),则需急诊手术--请直奔北医三院急诊骨科,24小时值班、手术。
E、腰腿痛持续6~8星期,不好转,建议手术(并非必须手术)。
6、做不做手术的指征,无论是微创还是切开手术,都是一样:
(1) 引起足下垂或者马尾神经损伤(大小便困难)--急诊手术,北医三院24小时都有急诊。
(2) 保守六个星期无效的严重腰腿痛、麻,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目前的国内外标准的手术治疗方法依旧是“微创”小切口的开窗法椎间盘切除术,切口4~5厘米,术后15~20年的满意率是80%。
点击此处请参考我的科普文章脊柱手术:做不做?谁来定?
“微创”手术是多年来医师和患者的梦想,希望做到创伤小、恢复快。现有的方法是胶原酶溶核术、射频溶核术、臭氧、激光等。好处是切口小(2~3厘米)。但是实际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切口小≠并发症小,切口小≠危险小。可能的缺点是术中放射线较多;因切口小、不是直视,导致切除不易彻底、并发症稍高、满意率稍差(欧洲2010年统计结果)。 一般来说“微创”手术可以适用于椎间盘突出轻、骨赘小或无的患者---尤其是突出不重、但症状严重者。 (北医三院姜亮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北医三院疼痛科李水清、贾东林主任擅长穿刺注射或者穿刺射频治疗。疼痛科祝斌大夫擅长椎间孔镜治疗(切口1cm,2-3万元)。2015年已经椎间孔镜手术300例。
具体选择的治疗方法(保守和手术)由患者决定,而非医师----医生是提供专业知识+建议。手术的具体方式、过程细节由医生决定。
7、待症状缓解后,需要注意三件事。1、姿势好。电脑抬高,书抬高,人坐低,保证坐直、平视。看电视时、开车时腰后垫枕--好的沙发、汽车靠背都前凸,顶起腰部和颈部。睡觉时硬床。可以让家人、同事帮助你纠正坐姿和工作习惯。2、勤活动。干家务别长时间,开车、看电脑每半小时动一动、转一转,每一小时起来走一走。3、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如蛙泳、小燕飞(用力5秒钟,放松5秒钟,每天一共60次,无需翘得很高,吃上劲就行)图片另见本网站的相应文章。锻炼是症状好转后的事情,而非正在难受时,否则越锻炼越难受。但是常见的误区是平时不痛、没有时间锻炼。(北医三院姜亮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此处请参考我的科普文章锻炼腰背肌的方法:小燕飞 或 蛙泳
(1)注意姿势:坐姿挺拔,也就是“坐如钟”(见图1)。设计比较科学的沙发和座椅都能保证腰椎的前凸(见图2)。研究表明,平卧位腰椎为1.0倍负荷,站立时为1.5倍负荷,前倾约70°时则为2.5倍负荷,所以最糟糕的坐姿是前倾约70°,(见图3)。另外,还要避免高枕和窝着看电视、看书、玩手机等——因为这样还是弯着腰,导致腰椎没有真正休息,仅仅休息了四肢。
(2)规律运动:日常生活中,静坐30分钟后需要活动一下腰椎,60分钟后需要起来走一走——这与10分钟的课间休息的道理是一样的。玩电脑、手机、打牌、麻将、家务劳动以及开车等,如果不加注意,常常出现肌肉劳损。有些人误以为卧床看手机、电子书没关系,就长时间卧床,结果出现了颈腰痛。也有些老年人看电视时,在沙发上睡着了,实际上是“葛优瘫”,严重损伤了腰椎。少部分老年人长时间打乒乓球、写字、作画,也会出现腰肌劳损,甚至腰椎间盘突出。有些人则是坐飞机、开长途车出问题。
(3)肌肉锻炼:最好的腰椎锻炼是蛙泳,每周2次,一次600—800米,出水换气时抬头、挺腰,该项运动能在不负重状态下有效地锻炼腰背部肌肉群。而最省钱的方法是“小燕飞”(见图4):在床上采取俯卧位,以腹部为支点,双臂夹紧,后展,双腿并拢绷腿、绷脚尖稍微向上翘起,头颈胸部上仰;持续5秒钟,放松5秒钟为一次,一天60次(分2~3组)。相比之下,游泳的好处是属于娱乐、容易坚持;小燕飞的优点是经济实惠、在家可做。值得注意的是,①小燕飞是在腰部基本没有症状时做,如腰痛时(肌肉痉挛)时做,则越做越疼;翘高5-10cm即可,以症状不加重为准。②常见的现象是一不痛,就忙得忘记做了。③年轻人翘高一些,没关系;④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局部僵硬,无需强求,切忌过度翘高——稍微抬起,身体离开床面1-5cm即可(按照年龄、身体情况进行)。
6、做完腰椎间盘切除,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手术仅仅切除了10~20%的“坏的”椎间盘,相对“好的”椎间盘还保留着。继续以前的生活、工作方式,术后复发的可能性为5~10%。所以自己的保护依旧重要:注意姿势、勤活动、加强腰背肌锻炼。
点击此处请参考我的科普文章做完手术就能“一劳永逸”吗?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问题:去年9月开始出现腰痛,右腿后侧痛,右小腿胀痛,右脚跟发麻。去年10月做CT,诊断为腰4腰5膨隆,腰5骶1向右后突出,神经根可见受压。 做过牵引,贴药膏。效果不明显。目前症状还是如此。 我是一名教师,请问术后必须卧床休息吗?需卧床多长?是否可以马上上班(当然会注意)。 是否可以做非融合性棘突间弹性固定手术 Wallis 弹性固定。术后必须卧床多长?一月后是否可以上班,上班注意什么?谢谢
腰椎间盘切除(开窗)、 wallis棘突间稳定。这两种术式创伤比较小,恢复比较快。术后卧床6小时,第二天可以下地活动、拍片出院。术后1天拔除引流(24小时,引流量<50ml)。
术后10-14天,伤口愈合彻底。
2-3个星期,肌肉长结实,可以逐步开始五点支撑、小燕飞等锻炼。
术后1个月内,明天下床活动1~2个小时,量力而行。以站立、行走为主,少坐。
骨质愈合一般3个月,之后量力而行(例如跑步、跳舞、旅游、登山)。
如工作轻松(想躺就可歇一歇),1个月上班即可。日常生活自理,没问题。
如工作劳累、或者路途遥远,3个月上班为宜。
终身注意:小燕飞、注意坐姿、勤活动。
因为腰椎疾病的病因是久坐、姿势不佳,术后最为忌讳的就是久坐、长时间阅读、玩电脑、看电视、织毛衣、干家务,因此我们鼓励术后多活动。注意改善坐姿、勤活动、加强背肌锻炼(例如蛙泳)
转发:《脊柱手术患者看病的3个经验~一个颈后路患者的就诊经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085630102e42e.html)
转载:作者:坐看青苔的BLOG:生老病死之六--这弯绕得有点大 (发表于2013年)
人生的曲折经历如同一所学校能够教人以新的知识
但如果是在攸关健康甚至生命的重要时刻
做出无法挽回的错误选择
则会让人追悔莫及
之所以不嫌琐碎地写下这篇博文
正是希望用自己走过的弯路以及无可挽回的教训
让遇到类似问题的朋友
提高对那些不厚道医生误导病人的警惕
再不要重蹈这样人财两伤的覆辙
月
日
弟弟终于在北医三院骨科顺利进行了第二次颈椎手术
如今虽不足月
他的颈椎尚需调养数月
但颈后十多公分长的刀口已经愈合
尤其是原来麻木无力
不时失控的下肢功能大有好转
已可以不用拐杖
带着护颈(术后需要佩戴一段时间以保护尚在恢复中的颈椎)在房间里行走
蹲下和站起
这是我和家人在他第一次颈椎手术失败后
曾一度纠结于是否再做二次手术
并最终决定后
得到的比较理想效果
同时令我感慨和惊异的是第二次手术的过程以及最后出院结算的费用
他这次做的“颈后路C
-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据骨科大夫讲
属于中型手术
他
月
日住院
当日即开始各种术前检查
第
天一早手术
日出院
前后
天(据说这里一般腰
颈椎手术从住院检查
手术到出院在一周左右)
出院结算的费用
共计一万多元;通过走医保手续
最后自费部分
仅
多元
即使加上
天请护工帮助照料所用的
元及
元的伙食费(该院为病人提供的营养配餐每日
餐共
元)
个人共付费
多元
这与此前在另一家医院住院一个多月
各种花费
万多元
术后一年多
病人拄着拐杖还走路吃力的结果
真有太大差别
花钱还在其次关键是从作为外行的我们这些家属来看
两家医院对他这种病人的手术方案及效果完全不同
一年多前弟弟偶尔下肢不听使唤的症状突然加重
尤其是右腿
一度几乎失去知觉
当时我和先生正在台北
而八旬老母因照料瘫痪卧床的父亲
已不堪重负
便把她送到住处附近的一家医院
弟弟的病情拍片诊断的主要情况为:颈椎
-
骨质增生
颈椎退行性改变
C
-
C
-
椎间隙狭窄
伴椎间盘轻度膨出
据母亲讲:当时这家医院外科的负责人对她分外热情说我们可以请某医院著名神经外科的专家来会诊并主刀手术
母亲按其指点
带着弟弟到那家以颅脑手术见长的医院
花
元挂了那位专家的门诊号
专家如此这般
把他的手术方案宣讲了一番
曾是神经内科医生的母亲听后亦认为“很有道理”
我在台北与她通话时
她说大夫讲的大意是:手术因其部位虽有风险
但如果成功
效果乐观
考虑到手术的风险和为减轻母亲的负担我于
年
月初提前由台返京
到京时弟弟已住进医院
正在做术前的各种检查准备
月
日
做了颈前入路颈
-
椎间盘切除
人工椎间盘置换
钢板内固定手术
这次手术前我们被告知
除住院及手术的各项费用外
那个外请专家需给红包
元(主刀
元
两助手各
元)
且没有单据
弟弟早年辞职后缴纳了社保要求最低限度
年的“三险”
后为了便于再就业将关系转至街道
这次住院才知道
他这种情况
要到
岁以后才能享受医保
因此第一次手术完全自费
手术后
在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
他又补办了对“
”
“
”的优惠医保
每月只需交纳一百多元
弟弟首次手术后被告知十分顺利
并于
年
月
日出院
当时腿部功能稍有改善
但仍然无力
需拄杖行走
他出院时拍片诊断为:颈椎C
术后C
-
椎间盘突出
颈椎管狭窄;颈椎C
-
脊髓异常信号基本同前
据母亲讲:当她看到拍片诊断报告上写的“脊髓异常信号基本同前”的结论
心里凉了半截
出院时医生让半年后复查
但他的情况一直没有明显改观
站立行走离不开拐杖
上下楼更加费力
并经常手脚肿胀
他打电话咨询那位给他做手术的专家
告之再挂
元的号找他
有朋友建议手术效果不佳
应找原来的大夫
他要对此负责
但我不敢再重蹈覆辙
我想
作为外行的病人及家属
难以判断医生治疗方案的优劣与否
若是医生原来的方案就有问题
岂非错上加错?
去年夏天通过熟人帮助
我们曾先去过京城另一家骨科专门医院
医生看片子后说
他是手术减压不彻底
需从后背再次开刀
做椎管扩张手术
并当即开了住院单
我按要求将住院单交给了护士站
被告知回家等待
在来往于此院就诊及等待住院通知期间曾听到病人
家属及内部人讲到:需一路塞钱等负面信息
后来
帮助联系住院的人向我转达了护士站负责人的话:如果答应自费手术
可以马上住院
理由是如走医保
限额
万元的钱不够用
手续上也很麻烦
我打电话向西城区社保科咨询
答复说:
万元只是门诊限额;如果住院
手术限额为
万元
当病人正在遭遇困顿之时
竟然还要面临“白衣天使”的趁火打劫
真是既愤怒又无耐
这里
不仅碍于介绍人的“人情”
且不知哪天还有可能“犯”在他们的手下
只好不了了之
有热心的朋友建议:对疑难病症尤其外科手术
应多看几家医院
听听不同大夫的意见
以帮助正确决断
弟弟的手术已经失败一次
我们也不得不格外慎重
于是我们又选择了也以骨科擅长的北医三院
去年夏天
我凌晨
点便去排队
点半开始挂号后
如同“打仗”般紧张(需提前做好“功课”
了解各位专家的专长
排到时果断点名
一个不成还有后备选择
否则在你犹豫或询问的片刻
就会错过时机)
总算挂上骨科一位主任医师的号
他看了弟弟出院时拍的CT片子说:颈椎手术后一年之中
会有反复
让我们等到年底
如果依然不好
再找他做椎管扩张手术
于是我们回家继续等待
转眼术后一年弟弟依旧举步艰难
而怎样去找这位大夫就诊住院
却是难题
按北京现在的规定
可电话预约专家号
但不能点名
而从网上预约挂号
并非所有的大夫都已开通
夏天看过的那位大夫虽有网上预约的设置
但我从“好大夫”网上提交申请后被拒绝(由网上信息看
那位老大夫与病人并无网上交流
估计挂号申请由“助手”处理)
而如果再去排队挂号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
即使敢在夜晚露天排队数小时
也不能保证就挂上所需的专家号
无奈中也曾打算
实在无路可走
只好多花钱找“票贩子”
在是否再做第二次手术以及如何找到令人信赖大夫的纠结和为难中
我通过“好大夫”网较仔细地浏览了北医三院骨科大夫的相关信息
我以为值得重视的信息有两个方面:一是每个专家的从医经历及其擅长
侧重病症;二是病人及家属的看病经验及具体评价
从网络看
该科侧重治疗颈椎病的专家中
前
位没有设置网上挂号;第
位是我们夏天曾挂上号的那位
虽可预约
但被拒绝
而名在第四的副主任医师姜亮
颇得病人及家属好评
他能在网上预约挂号或加号
亦对患者的留言咨询及时认真解答
但由此途径就医的矛盾
是对中年医生经验的担心
毕竟从病人的角度
都希望能够得到最有经验大夫的诊治和手术
所以
当时去挂姜大夫的加号
既有看到网上好评后得来的信赖
亦有挂不上其他大夫号的无奈
元旦前的一个下午我们第一次按照与姜大夫在网上约的时间
挂了他的加号
此后
又连续约诊了两次
印象极佳
说实话
多年来
无论自己
还是陪家人就医
像这样耐心
热情对待病人的医生
为数不多
只要是你能想到或提出的问题
都会得到他耐心的解答
你不明白之处
他还画图说明
对手术效果及有几分把握
亦介绍得十分客观(当时介绍说:这种手术难度不算大
但对于病人脊髓受损的程度及术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难以判断)
当看到我们最终下决心再次手术时(弟弟不想这样窝囊地活着
愿意再冒次风险)
他因即将外出停诊一段时间
为了病人能够尽早手术
以利于被压迫脊髓功能的恢复
他又主动把病人介绍给了外科的刘忠军主任
凭借姜大夫的介绍
我们顺利地预约了刘主任的专家号
月
日就诊后
当即开了住院单
在历经各种周折及纠结后
得到这样的初步结果
令我十分感慨:原来觉得很难办的事情
得来竟是如此简单
等待了一个多月仍未接到住院通知
我们有些着急
给护士站打电话催问
告知此事全由大夫安排
又上该院骨科的网络查询
有刘主任
月
日至
日停诊的通知
我想离他停诊已不足
天
术前还要先做各项检查
搞不好住院及手术要拖到
月下旬他复诊以后了
先生建议我再向姜大夫求助
我开始认为
他此前已介绍了转诊
现又停诊在外
可能难再提供帮助
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
又上他的网页咨询
见他写有告知:因在外上网不便
难以及时回复
请予见谅
谁想次日再看
他竟于凌晨已回复
告诉了负责安排床位大夫的联系电话
我打了两次这个电话后
月
日接到了住院通知
当时我还很诧异:离刘主任停诊还有两天
难道要检查等候到
日以后手术?
月
日一早
我送弟弟到新建的住院大楼
层
这一层是该院骨科脊柱组和腰椎组的病房;
层是颈椎组
点刚过
便看到高个儿头
风度翩翩的刘主任带着众多大夫挨个儿查房
当天上午
弟弟便开始做各种术前化验检查
等候中
听到一些患者及家属的议论(未经核实
仅供参考):一是这里的病床周转很快
一般住院手术时间在一周左右
不少是头天检查
次日手术;二是这里的大夫不收“红包”(网上对该科的一些大夫亦有类似表扬)
有的大夫推脱时讲:你要是让我收钱
就是砸我的饭碗
相反
有的则讲到另一家专科医院
病人住院手术不管是否输血
都要花数千元买血
而此处是根据实际需要
后来的情况确实如此
大夫虽提前和家属打了招呼
说因缺血
如病人需要输血
让家属做好献血准备
但实际没有
次日接到让家属签字的通知
术前的准备工作
皆由助手进行
月
日上午
由刘主任主刀手术
点弟弟被推回病房
下午
点
刘主任前来查房
告知手术顺利
弟弟颈部几节狭窄的椎管
都通过手术得到改善
此时
弟弟已感觉手脚的功能及知觉开始明显恢复
据说
刘主任是全国人大代表
日将去参加会议
术前担任助手的大夫为弟弟做检查时我曾问过:前次手术效果不佳
是否与手术方案有关?这位大夫说:我们现在对椎间盘问题一般采取“切骨头”
而不用换椎间盘的办法(大意如此)
我便又问刘主任:依病人的情况
是否只做这次手术就可以解决问题?他很含蓄地回答:我们的理念不同
依我的理解
如果一开始就来这里
弟弟只需这次的手术就可能解决了主要问题
他的颈椎第
-
椎间盘便可以不用切除
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
如真是如此
等于是病人白白花钱
受罪
换了个人造“零件”
您说:这个弯子
绕得大不大
冤不冤?
其实这个医院本是先生的伤心之地
当年他的哥哥
便是在某个急于积累换肾手术病例大夫的片面蛊惑下
忽略了手术后的风险和防范而不幸早逝(见本博“生老病死之二
慎防过度治疗”)
人遭疾病本已不幸
如果再遇到把手术作为增加自己 “资本”甚至是“生意”
而只知一味误导病人的大夫
则更是雪上加霜
甚至无异于谋财害命
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我得出了几点教训
供朋友们参考:一是对比较复杂
严重的疾病诊治
要尽量找专科医院
他们毕竟专业病例较多
各种信息及经验相对丰富
方法及手段更为先进
二是要警惕那些一味宣传手术必要性及乐观前景的外科大夫
对手术等重要治疗方案慎重决断
笨办法是不妨多跑几家医院
听听不同医院
不同科室大夫的意见(如内外科
中西医
往往见解
理念不同)
三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弟弟第二次就医及手术的相对顺利
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网络
它不仅让我获得了不少专业知识
也让我认识
相遇了姜亮
刘忠军这样的好大夫
并因此获益匪浅
他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
在此
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1.考虑手术的患者,您可以申请我的电话咨询与我沟通,点击了解详情或者拨打预约电话4008-900-120(周一至周六09:00-19:00),具体操作方式工作人员会告诉你。
2.找姜亮主任就诊指南(脊柱肿瘤、颈椎病、腰椎滑脱、骨折)...
4.专业书籍链接:北医三院脊柱肿瘤论著与译著
1.脊柱肿瘤患者一般会特别照顾,优先安排住院:点击门诊加号(https://www.haodf.com/doctor/629/fuwu-wenzhen.html)
2.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以进入好大夫在线的“脊柱肿瘤团队咨询”,咨询北医三院的脊柱肿瘤专家团队(400元)。点击链接(https://m.haodf.com/doctorteam/4603159977.htm?weixinType=patient&from=singlemessage)
3.目前脊柱肿瘤住院患者可以申请每月一次的专家联合会诊(600元,自费,仅限于住院患者)
请点击链接,了解更多科普知识:
一、脊柱肿瘤门诊注意链接
5.专业书籍 链接:北医三院脊柱肿瘤 论著与译著
二、各种肿瘤简介链接
2、肺癌转移脊柱怎么办?放疗行吗?手术有用吗?用骨水泥吗?...
3、甲状腺癌还能转移到骨头?脊柱转移还能彻底切除?还能活多...
5、脊柱哑铃形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一定要手术?会复...
6、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 朗格汉斯增殖症 用手术吗?...
10、脊柱血管瘤要不要处理?
11、前列腺癌脊柱转移的治疗
12、脊柱脊索瘤诊断治疗新进展
三、脊柱其他疾患链接
3、颈椎病脊髓型 颈前路 四肢麻木无力2月 内固定+植骨融合
8、老人轻微外伤,胸椎腰椎就骨折了?一定要骨水泥吗?用手术...
四、门诊指南 链接
1、北医三院及北方医院分部交通指南(转载)
2、北医三院“微官网”,外地也可以微信预约挂号?如何停车
五、术后注意事项链接
5、真实的美国工薪生活---医疗保险、教育、养老...(转载)
6、美国医疗费用高昂,误诊率20%(转载)
本文系姜亮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姜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