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彭旭
彭旭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忻门诊部 精神心理科

为什么你总是看自己不顺眼——幻丑症解读(上)

4052人已读


精致的你有以下的八个表现吗?


1596785206601063.jpg

如果中招了上面的四条以上,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那么,你需要仔细阅读这篇文章。


不夸张的说:如果我们的“爱美之心”超过一定程度,就很可能会导致情绪、行为、认知功能上的障碍。


临床上称之为“躯体变形障碍”。

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还有很多别名:


“体像障碍”,“幻丑症”,“惧畸症”,“畸形恐惧”,“美丽疑病症”等…

02.jpg


“躯体变形障碍”是一种病,但不是病在对美的追求上。


追求美是一种权利,也是人的天性,就像我们追求快乐一样,而对美的病态执着,或者说“寻美成瘾”则是一种疾病。


如果你觉得诊断标准晦涩难懂,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对美的定义判断有误:明明不丑,却认为自己丑。
2、对美的判断程度有误:明明还不错,依然过分的对自己进行美化。
3、对美的作用过分夸大:认为自己人生中的一切不顺利,都是因为不够美。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寻美成瘾”的本质是认知功能的问题导致情绪行为上出现障碍。

03.png

被滤镜和美颜精修过的“美”,让更多人开始留意自己的“缺陷”。

当我们看到“零瑕疵”,“白瓷肌”,“婴儿一般的皮肤”,“随风飘逸的头发”,“无赘肉的身材”的广告宣传。

自然而然会想起自己“粗大”的毛孔,“暗黄”的皮肤,逐渐上扬的发际线和小肚子上的“赘肉”。


1596785266588240.jpg

躯体变形障碍是一种与强迫特质密切联系的心理障碍。

患者可能会想象出一个外在缺陷,或者将某一个部位的问题过分夸大,从而在惶恐中沦陷。

根据欧美流行病学数据,躯体变形障碍的发病率为1.7%-2.4%.

这意味着百人之中就有2个人在为自己的形体莫名焦虑,而且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


不存在的丑


大脑是个“行骗的惯犯”,经常会制造一些虚假的东西。

比如:有些心理疾病的患者会出现幻视、幻听现象,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会有幻痛、疑病的情况,而幻丑是大脑耍的最多的花招之一!

Judith Rodin 在论文《Women and weight: A normative discontent》中提到过,这种对自身不满的情况非常普遍。


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大多数女性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胖子。

而事实是:他们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区别很大。

1596785389310314.jpg


这种幻丑的想法,就是躯体变形障碍的基础。

大量的研究同时表明,该疾病病理具有神经生物学因素,可能跟视神经异常有关。这从生理角度说明——我们看到的“丑”,也许并不存在。


过分放大的“缺陷”


先了解一下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表现的关注度。

其实,其他人并没有那么关注你自己眼中所谓的缺陷——鼻子有点塌、眼睛有点小、下巴长了个青春痘。

美国心理学家劳森(Lawson ,2010)做了相关的实验:


以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穿上特殊的的衣服去见同学。大约一半的被试确信同学会记住自己的衣服。


事实上关注到他们衣服的人很少,大部分观察者甚至连对方中途换了衣服也没有发现。


我们自己眼中的缺陷也是如此——事实上, 没有人的身体是全无瑕疵的。


1596785440483164.jpg


我们熬夜、嗜糖、情绪忽上忽下、追求短暂的身心刺激,却忽略了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良好的心理状况和稳定的身心状态才是我们维护身心健康,达到自身最佳状态的“永动机”。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观察身边的人,而不是沉溺于滤镜包裹的网上世界:

我们会发现你第一眼或者沟通交谈中,根本不会注意到他的鼻子是否高挺,她的唇膏是否正红。

你只会在言谈中感受到她是否温柔亲切,擦肩而过的时候发现他神情平和、体态挺拔。

不要放大自以为的缺陷,真实的“美感”绝不仅在于你以为的那个局部。

如果你依然不相信,两天时间内,在他人的帮助下填写下面两张表格。


06.jpg07.jpg


多次做这样的尝试,将前后两天的不同状态进行对比。

你会逐渐的意识到自己对于形象的评价竟然真的有偏差——你的外在并不糟糕、你在意的“缺陷”影响也没那么大。


未完待续.....


彭旭
彭旭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忻门诊部 精神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