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郝贵峰 三甲
郝贵峰 副主任医师
临沂市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交往心理:自重感效应

3502人已读

“自重感效应”源于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曾说:“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


自重感,就是觉得自己很重要。深一步来讲,可以说是一种接受自己并喜欢自己的感觉。是一种对自己的认可和热爱。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也曾说过,自重的欲望,是人们天性中最急切的要求

这一理论被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发扬光大,进而成为“卡耐基人际沟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20世纪40年代,美国警察总监马罗尼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些年轻的犯人在被捕后的第一个要求并不是见律师,而是阅读那些把他们写成“英雄”的街头小报。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和爱因斯坦、托斯加尼或者罗斯福等名人占据了同样的篇幅时,他们甚至会忘记自己马上要被处决的事实。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和尊重。这是所有人的共同需求,这种需求就是 “自重感”。人们总是极度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满足他人的自重感”是一种重要手段。让他人自重感得到极大满足后他人自然也会反过来认同我们。


自重感的呈现方式因人而异,但是依然有一些规律可循,最重要的一点是获取他人的认同,而最重要的一种认同方式就是主动赞美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条重要的法则是:尊重别人,让对方获得自重感。如果我们能够做的话,将会拥有许多朋友,还会得到无尽的快乐。如果你希望别人喜欢你,你就需要说一些让对方高兴的话。当然,这些话是关于对方的,而不是关于你自己的。


如果态度轻慢,随心所欲地对待他人,甚至时常凌驾于对方之上,对方会因为自尊受伤害而对你反感,从而会拒绝与你交往。而如果对人能平等相待,多几分尊重,对方会对你产生好感与信任。富兰克林业绩非凡,还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他年轻时曾经发生过一个“请人帮忙”的故事。一开始,他很不喜欢某个上流社会的富有人士,特别是那人的傲慢态度。但由于那个人对众议院影响重大,他不想得罪对方。但他绝不愿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对方的帮助。经过对那人情况的了解,他最终找到了一种适当策略。他给那人写了一封信,诚恳地请求对方将那本已珍藏了多年的奇书借给他,说他尽快看完后会立马归还的。那人看完信后颇受感动,最终同意将书借出。富兰克林抓紧时间看完书后,立即将其归还,一并向其致谢。当他们再次见面时,那人态度大变,对富兰克林非常亲切友善,此后他们成了朋友,能够互相关心、帮助。富兰克林的请求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无形之中表示了对他人的尊重及推祟,让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从心理学上说,他满足了对方的自重感,因此自然能得到对方的好感与支持。


你希望周围的朋友称赞自己,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肯定,希望受到他人的重视;不愿意听见虚伪的谄媚,渴望得到真诚的赞美。其实,所有的人都希望如此。那么,我们一定要记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要如何对待别人。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郝贵峰
郝贵峰 副主任医师
临沂市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