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林雪峰 人已读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既往亦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儿童年发病率约为 4~5/10 万,高于成人患者。常有 2~4 周前的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儿童 ITP 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80% 的病例在诊断后 12 个月内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仅约 20% 左右的患儿病程持续 1 年以上。
ITP 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失耐受,导致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和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进血小板生成已成为 ITP 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与T辅助细胞极化T辅助细胞(Th)在维持机体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Th1/Th2细胞因子呈动态平衡,以维护机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一方不能有效制约对方,就会产生疾病。
临床表现
在健康儿童身上发生单纯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小板形态、功能无异常) 以及与之有关的临床出血表现。仅有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出血表现: 以皮肤和粘膜出血多见,表现为紫癜、瘀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偶有颅内出血,是引起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除非有持续或反复活动性出血,否则不伴有贫血表现; 没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通常不伴发热等感染表现。
治疗
ITP 多为自限性,治疗措施更多取决于出血的症状,而非血小板数目。当 PLT ≥ 20×109/L,无活动性出血表现,可先观察随访,不予治疗。在此期间,必须动态观察血小板数目的变化;如有感染需抗感染治疗。
1. 一般疗法:
(1)适当限制活动,避免外伤;
(2)有或疑有细菌感染者,酌情使用抗感染治疗;
(3)避免应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4)慎重预防接种。
2.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
能抑制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抑制单核-巨噬系统吞噬吸附有抗体的血小板,因而延长了血小板生存期,减少了其消耗。使用的指征是:①黏膜出血;②皮肤广泛紫癜和瘀斑,尤其是颈部的皮肤;③血小板计数<30×109/L;④血小板持续降低超过3周;⑤病情加重或进展快;⑥复发性ITP。
(1)泼尼松:1.5~2mg/(kg·d),分3次服,用至血小板数恢复近于正常水平即可逐步减量,一般疗程不超过4周。如果随减量、停药血小板数亦再次下降,间歇1个月左右可重复治疗1疗程。
(2)地塞米松冲击疗法:主要用于严重的出血,剂量为0.5~2mg/(kg·d),静滴3~5天,作用较泼尼松强而快,若无效,不必延长使用。
3.紧急治疗
重症 ITP 患儿 (血小板计数<10×109/L),伴胃肠道、泌尿生殖道、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的活动性出血或需要急诊手术时,应迅速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至 50×109/L 以上。对于病情十分危急的患者,须立即提升血小板的患儿应给予随机供者的血小板输注,还可选用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IVIg)[1.0 g/(kg·d)×2~3d] 和/或甲基强的松龙 (10~30 mg/(kg·d),最大剂量为 1.0 g/d×3d) 和/或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其他治疗措施包括停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控制高血压、局部加压止血、口服避孕药控制月经过多,以及应用纤溶抑制剂 (如止血环酸、6-氨基已酸) 等;如上述治疗仍不能控制严重出血,可以考虑使用重组人活化因子 VII(rhFVIIa)。
3.中医治疗:有研究资料显示,在经典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基础上,联合槐杞黄颗粒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小板2个月左右已升至正常水平, 且最终能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上升幅度及速度高于对照组,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下降幅度也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AIgA的P< 0.05, 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淋巴细胞亚群在治疗后趋于平衡状态,可使血小板上升幅度更大、速度更快、血小板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时间更长。且治疗期间观察到槐杞黄颗粒几乎无副作用。槐杞黄颗粒是由槐耳菌质、枸杞子、黄精三味药组成,主要成分是槐耳多糖蛋白,是由6个单糖结合18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组成的结合蛋白,有较强的免疫活性,对机体免疫系统中的诸多环节存在刺激作用。目前有大量研究证实,槐耳菌质有激活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强T细胞增殖成熟分化,并能调节多种细胞的平衡,如Th1/T8细胞、Th17/Treg细胞,Th1/Th2类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如IL-2、IL-4等)。槐杞黄颗粒在调节细胞免疫的同时,可调节体液免疫,诱生细胞因子,这些诱生的的细胞因子协调作用下又进一步激活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故认为其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可缩短治疗疗程,改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轻,易于耐受,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杨玉瑶,韩娟,林鸣,金润铭等。槐杞黄颗粒联合经典方案 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6,21,(3):122-126。)
马文典,张坤,王弘,李雪,郝良纯等。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NK细胞、NK样T细胞数量变化及槐杞黄联合糖皮质激素疗效探讨。实用药物与临床,2017,20(4):386-389。)
本文是林雪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