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心科普】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居家护理
目前心脏外科开展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数量日渐增多,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家庭护理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保证手术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饮食干预
术后3个月内是创伤复原、体力恢复的重要阶段,因此患者出院后充足、适宜的营养支持对维持和改善机体重要脏器功能有重要意义。
可以给予患者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含钾丰富的饮食,限制富含维生素K食物摄入,如绿茶、菠菜、白菜、豌豆、胡萝卜、猪肝和奶酪等,维生素K高会影响抗凝效果;低盐饮食,应限制在6g/d以下;减少脂肪多的肉类、黄油等食物的摄入;每天的食量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活干预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比较适宜。陪护人员不能过多,要经常通风换气,预防呼吸道疾病;勤更衣,预防皮肤伤口感染。
日常活动以不引起心慌、气短为宜。患者回家初期应继续保持住院后的每日活动量,回到家中可以自行料理生活起居和一般家务劳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术后6-8周内不要推拉或拎提超过4kg的物品,减少胸骨的牵拉,促进胸骨的愈合。
三、用药干预
1.抗凝药
了解进行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危险因素和预防知识,常用药物及原理,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和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理想值及检测意义
出院后需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患者INR值控制在2.0-3.0之间;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患者INR值控制在1.8-2.5之间;生物瓣置换患者INR控制目标值与机械瓣相同,但抗凝药只需要服用6个月。出院后第1个月每2周化验1次凝血功能;2-6个月每月化验1次凝血功能;6个月后可以2-3个月化验1次凝血功能。若INR值低于1.5或者高于3.5,应增减华法林1/4片(3mg/片),并于3-5日后复查凝血功能,直至INR值符合要求;如果INR值高于4.0,则需要咨询医生。
抗凝治疗期间应避免外伤,防止出血;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淤青、黑便、血尿、咯血、头昏、晕厥、突发性胸闷、偏瘫、失语等症状,应携带保健手册立即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掌握干扰抗凝治疗的药物因素,如广谱抗生素、氯霉素等药物能够增强抗凝作用;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则削弱抗凝作用。上述药物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多次化验凝血功能以调整抗凝药的剂量。
已婚育龄妇女应避孕,妊娠和分娩对抗凝病人都是不利的。如果有生育需求,应向医生咨询,以取得保健指导。抗凝治疗期间病人如果月经量异常增多,可于月经前3天减少抗凝药的剂量,改为平时服用药量1/2-3/4,月经结束前3天即恢复原剂量服用,如仍不改善,则咨询医生处理。
如果病人需要做其他手术,应咨询心血管外科医生如何调整抗凝药的使用。
2.强心药
瓣膜手术后大多数患者要用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服用强心药的剂量和时间,一般为1-3个月,服用时患者要自己学会观察其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者心率减慢低于正常的情况,如有出现,及时医院就诊。
四、心理干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总结
多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因为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往往会出现心理压力较大、不知所措的情况,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长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因此居家护理干预和自我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如果一次性向患者进行出院后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健康教育,患者常常不能完全掌握其内容,而通过使用保健手册的形式,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能够随时阅读,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和目标,最大程度的从手术中获益,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