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防治
干眼定义
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计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言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摘自《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0年)》]
泪膜的概念
干眼主要表现
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以及雾视和视力波动等一系列症状。干眼可分为蒸发过强型干眼和水液缺乏型干眼。其中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引起的泪液脂质层缺乏,从而导致的蒸发过强型干眼占绝大多数。
干眼多发人群
中国人是世界上干眼发病最高的人群之一,整体人群患病率超过20%。而老龄、女性、用眼过度、眼部炎症、手术、焦虑,均是干眼高度相关的危险因素。
白内障作为最常见的眼部手术之一,可导致或加重干眼的症状。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发生率约为60%,大部分患者在术后3-6个月可自行缓解,有部分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干眼治疗。
白内障围手术期干眼的预防
•术前尽可能消除影响干眼的因素,如果已有干眼,可先行系统的干眼治疗
•术后指导正确用药,减少过度频繁长期应用多种滴眼液
•术后3-6月内辅以人工泪液治疗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治疗
•术后规律按时复查,遵医嘱正确用药,逐渐减少滴眼液种类
•适当的补充人工泪液
•术后重视局部睑缘的清洁,遵医嘱配合热敷、清洁、睑板腺按摩等治疗
•根据干眼的程度和分型,可结合强脉冲光治疗、泪点栓塞、自体血清、角膜绷带镜等治疗
干眼定义引用:《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0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年6月第56卷第6期

本文是戴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