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第一课@ 肺结节科普:如何从CT图像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以及制定随访和手术计划
随着体检和低剂量螺旋 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扫描检查的普及,愈来愈多的肺结节被检出,由于各种肺结节的检出率很高并且存在一定的恶性概率,因此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和焦点。由于GGO太小或者病变位置太深,往往造成穿刺活检失败、取不到肿瘤组织或组织太少导致病理无法明确诊断,因此2020年发布的2019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指南明确指出:胸部CT可以有效地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明确病变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围,是目前肺癌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治疗后随诊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特别是高分辨率薄层CT及其薄层重建和三维重建,能发现对良性和恶性肿瘤有鉴别意义的影像学特征(如毛刺、血管聚集、空泡、分叶及胸膜牵拉等征象),具有很好的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价值。本文从科普角度就“如何根据CT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肺结节的随访策略以及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这一重要话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广大老百姓有所帮助。
2020年发布的2019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指南明确指出: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推荐优选局部治疗方式。手术原则:完整彻底切除是保证手术根治性、分期准确性、加强局控和长期生存的关键。手术方式: 解剖性肺切除仍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1类推荐证据)。亚肺叶切除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意向性亚肺叶切除仅适用于以下情况:(2 B类推荐证据):①患者功能状况无法耐受肺叶切除;②直径 ≤ 2 cm 的周围型小结节、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磨玻璃(ground-glass opacity, GGO)成分>50%或实性成分(consolidatiuon-to-tumor ratio, CTO)< 50%,长期随访倍增时间>400天,病理为AIS(adenocarcinom in situ, AIS)或MIA(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 MIA);③亚肺叶切除要求(2 B类推荐证据):应保证切缘 ≥ 2 cm 或 ≥ 病灶直径;相比于楔形切除更推荐解剖性肺段切除;除非患者功能状况不允许,否则同样应行肺门、纵隔淋巴结采样。
我们的观点是:良性勿担心,恶性早切除;良恶难分辨,随访是关键;多发结节优先处理主病灶或优势病灶(肺结节位于肺实质的外1/3即外周带,或位于简单肺段,利于手术切除且并发症较少),次病灶及非优势病灶(肺结节位置较深,或位于复杂肺段,手术切除后并发症相对较多)密切随访,如果把肺结节看成敌人的话,随访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必动”。

本文是郭清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