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骨髓瘤定期随访及疗效评估
过去的20年里,随着对多发性骨髓瘤(MM)认识的深入、新药对疗效的改善、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和及时有效地治疗并发症等,多发性骨髓瘤(MM)的预后明显改善,中位生存期由2~3年延长至8~10年,治疗期间患者定期随访和疗效评估尤为重要。
定期随访是为了早期发现复发的“苗头”,透过各项指标检测结果更好地监测疾病所处的状态。检测的各项指标反映疾病的状态,并不一定身体会感受的到。因此提前对疾病进行干预,药物等的治疗也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对于随访监测的建议:
※无症状骨髓瘤患者:每3个月复查相关指标;
※有症状骨髓瘤患者:诱导治疗期间,每2~3个疗程进行一次疗效评估。
※不分泌型骨髓瘤的疗效评估需行骨髓检查。
※血清FLC有助于疗效评估,尤其是不分泌型骨髓瘤的疗效评估。
※每半年进行一次骨骼检查,或根据临床症状进行。
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常规检测主要分为血液、尿液、骨髓、影像四大类:
血液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B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外周血涂片、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
尿液检查:尿常规、24h尿轻链、尿免疫固定电泳。
骨髓检查:骨髓细胞学涂片分类。
影像学检查:骨骼平片。
其他检查:胸部CT、心电图、腹部B超。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反映出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应答程度,了解疾病缓解,即“疗效评估”。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2016年IMWG疗效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对于MM在治疗后的疗效可分为两个评估维度:
1、传统疗效标准
2、MRD疗效标准
传统疗效标准即日常沟通中医生常常提到的七种情况:sCR,,CR,VGPR,PR,MR,SD,PD。
MRD疗效标准。MRD中文是微小残留病灶,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传统疗效评估,在达到CR之后才会被建议做MRD评估。目前国内外对MRD的检测手段包括多参数的流式细胞术、二代测序、PET-CT等,临床上医生会更根据不同的疾病状态来选择不同的检测手段,国内目前最可及的就是流式。MRD更能反映疾病的缓解程度,治疗后达到MRD阴性的患者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都更久,生存获益更加明显,而且MRD转阴之后继续需要多次、动态的检测,至少持续到转阴后的2年之后,对预后的指示才更加有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谨遵医嘱,定期检查,检查后发现指标变化,请不要焦虑,同医生积极沟通交流,了解疾病准确状态,积极应对。
本文是周芙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