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医生答疑解惑篇血尿系列之二-什么情况可以引起血尿
只要尿的颜色发生变化比如红色或茶色的都是肾脏出问题了吗?非也,这里还有个真性血尿和假性血尿之说呢。
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原因可造成假性血尿
● 摄入某些食物、水果如甜菜、黑莓和红心火龙果等,大量含有人造色素(如苯胺)的食物,服用部分药物(利福平、大黄、大仑丁、硝基呋喃妥因等)可使尿液呈红色
● 新生儿尿内尿酸盐结晶可使尿布呈红色
● 挤压伤、烧伤、疟疾、急性溶血等原因所致的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
● 外阴部其他部位出血混入尿液中(如血便或者月经血污染)
这些假性血尿怎么识别?都可以通过化验尿液常规,只要尿中没有RBC(<0-3个)再结合仔细询问和体格检查都能辨别真假血尿。当然有时还会遇到一过性血尿,如花粉、化学物质或药物引起者,剧烈运动后、病毒感染(如感冒等)亦可发生,只有1~2次查尿RBC≥3个/高倍镜视野,多次复查阴性,通常无重要意义。总之以上假性血尿都不属于肾脏疾病,只有真性血尿才考虑与肾脏疾病相关。
那么真性血尿又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呢?通常可分为两大类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
肾小球性血尿即血尿来自于肾脏的,家长们时常迷惑的看到化验报告显示非均一性红细胞,多属于这一类。常见疾病包括
遗传性肾脏疾病:薄基底膜肾病、Alport综合征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急进性肾炎等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血管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
非肾小球性血尿即血尿不是直接来自于肾脏,家长们时常迷惑的看到化验报告显示均一性红细胞,多属于这一类。常见疾病包括:
泌尿道感染、特发性高钙尿症、泌尿系结石、血液系统或血管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动静脉结构异常、胡桃夹综合征等)、泌尿系肿瘤和外伤
其中特发性高钙尿症和胡桃夹综合征是家长们迷惑最多问题最多的两个非肾小球疾病的原因,多说几句。
特发性高钙尿:这在婴幼儿无症状镜下血尿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可以通过尿钙(Uca)和尿肌酐(Ucr)的比值和24小时尿钙定量明确。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肠钙吸收亢进(吸收型)主要由于空肠对钙选择性吸收过多,使血钙暂时升高,致肾小球滤过钙增多; 2.肾漏出钙过多(肾漏型)由于肾小管对钙重吸收缺陷致尿钙漏出过多,从而刺激甲状旁腺分泌1,25-(OH)2D3合成增加,引起继发性肠钙吸收亢进并维持血钙正常。所以医生们会通过钙负荷试验进一步分型,才知道选择什么处理办法最合适。
胡桃夹综合征:又叫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正常人的左肾静脉走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这两个动脉有一个40-60度的夹角,左肾静脉刚好从这个夹角通过。儿童在生长发育期,身高迅速增长,脊柱椎体受压使夹角变小,压迫到左肾静脉而引起左肾静脉血流速度的下降、受压处远端静脉的扩张,称为胡桃夹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又引起血尿、蛋白尿,少数人可能左腰腹轻微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称为胡桃夹综合征。可以通过泌尿系B超发现。了解了这些情况,就很容易理解婴幼儿期是不会考虑这个疾病的,学龄期和青春期瘦长体型的儿童多见。如果血尿的确由这个引起,也大可不必担心,更不用担心血管会被压坏,甚至不需要治疗一部分儿童随着年龄增长,生长缓慢后血尿即会消失。
最后,敲黑板划重点:
● 儿童镜下血尿通常没有症状,只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学校或社区体检进行尿液检查都能早期发现
● 没有开展尿液筛查的地区,建议家长最好至少每年一次带孩子到医院查尿常规
● 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需要配合医生完善详细检查,再结合病史包括家族史和体格检查,多数都可以明确
● 如果发现尿色改变如茶色、红色或者有血丝、血块,需尽快到医院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敬请期待:
血尿系列之三-有了血尿怎么办?(待续)
本文是吴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