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巢、孤独老人容易焦虑、抑郁,如何发现和治疗呢?
一、老年人是焦虑和抑郁的高发群体。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1982年到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一直呈增长趋势,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9%,之后比例逐年上升,预示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新近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大多数精神疾病在中国变得更加普遍,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较高,在大于65岁的老年人群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4.7%),其次为抑郁障碍(3.9%),老年人是焦虑和抑郁的高发群体。
二、病例:文静内向的王奶奶,丈夫去世后渐渐抑郁起来:
王奶奶今年78岁了,大学文化,是某研究所退休工程师,她性格内向,做事谨慎小心,2002年退休后和老伴儿搬到了一个新小区,平时就在家看看电视、烧饭菜、打扫卫生。外出买菜见到邻居会微笑着打招呼,但不怎么和邻居聊天,不见她去约别人玩,老同事们走动越来越少。2005年前丈夫去世,儿女从外地回家奔丧。办完事情后儿子想带她去南京居住,但王奶奶拒绝了,她听惯了吴侬软语,受不了南京话那种吵架一样的语气,也不习惯和儿媳一起生活,就继续一个人住在杭州。以后的日子,王奶奶更加深居简出,生活用度很节省,子女们一年来杭州看她三、四次,她电话里讲着要孩子们事业为重,但看到子女和孙辈,眼里快乐满溢。
2012年秋天,王奶奶子女回来给她过了七十岁生日,孩子们离开后,王奶奶心里空荡荡的,经常想孩子,想逝去的丈夫,难以入眠。某天半夜,她突然感到头晕、后背发烫、胸口发麻,急忙拨打了“120”,到了急诊进行相关检查,也没发现大的问题。之后的日子,王奶奶成了各家大医院的常客,反复检查了很多次,也服用过一些药物,但胸口发麻、后背发烫的症状一直存在,肠胃功能也变差了,没胃口,便秘,而且出现了乏力的症状,平时轻松完成的洗衣烧菜,现在都要挣扎着勉强完成。她觉着活着太累,甚至想过量服药以求解脱,儿女带她到我院抢救,最后被确诊为“老年抑郁症”,住进了张滢主任的病房。
王奶奶起初对自己被诊断为“抑郁症”非常反感,扬言死也不吃药,要回家。经过张滢主任团队的耐心沟通,她对老年抑郁症有了了解,愿意配合治疗了,服药一周后,王奶奶的睡眠和躯体不适有了好转,住院一个月以后,情绪恢复,躯体不适的感觉消失了,出院前,医生又和她长谈了一次,了解她出院后的打算,指出她深居简出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甚至以后容易痴呆。医生建议她住到老年福利中心,既能得到必要的看护,又不用自己洗衣烧饭,还能和其他老人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这次王奶奶听从了医生的建议,住进了福利中心,坚持服用抗抑郁药,每天跟着做健身操、参加了合唱队,脸上渐渐有了阳光。2015年,王奶奶停用了抗抑郁药物,情况一直很稳定,现在虽然78岁了,腿脚依然利索,非常健谈,谈到以前患抑郁症的经过,她嘿嘿笑着说:“我这个人啊,活了大半辈子,才晓得活着是为自己,自己不主动,快乐就不会来”
三、和家人和配偶一起生活能减少抑郁症状的出现。
国内有研究者对三千多个家庭的老人进行了调查,将其中的老人分为“空巢老人”、“非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调查显示:“非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患病率只有19.0%,“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患病率达24.1%,独居老人的抑郁症状更为严重,可见:和家人和配偶一起生活能减少抑郁症状的出现。
参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截至2013 年底,我国老年人口达2.02 亿人,空巢老年人则突破1 亿人,其中,有近50% 的空巢老年人生活在农村;截至2013 年9 月,农村老年人口空巢率达到45% 左右,也是抑郁的高发群体,近年来,农村老人自杀事件常见于报端,自杀者虽然未必能诊断为抑郁症,但一定存在抑郁、焦虑、绝望、激越等情绪问题。
我国老年人群常经历各种生活负性事件,在多种负性生活事件中, 健康恶化、经济困难、难过事情、意外事件、亲友冲突、财务丢失的发生率较高。以前人们认为,我国老年人经历过战争、饥荒、文革等事件,心理承受能力一定很强,见怪不怪了。但调查表明并非如此:有过负性生活事件经历者、经历次数多者抑郁症状发生率高,抑郁的发生与经济困难、不愉快经历、健康恶化这三种负性事件相关。
四、77%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并没有接受到必要的治疗。
老年情绪问题经常被医生忽视,原因在于患者往往症状不典型,而且经常呈现不明确的躯体症状,或与一些躯体疾病的症状相重叠。比如,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和愧疚感往往不那么明显,他们的主诉主要是躯体方面的症状,常有便秘。和年轻人相比,更容易表现出以下症状:情绪冷漠、激越、坐立不安;言行失常、睡眠紊乱、记忆问题;和躯体疾病不对应的疼痛或全身不适;疲乏、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许多医生和患者都认为抑郁是正常衰老的一部分,所以77%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并没有接受到必要的治疗。因此老年情绪问题,特别是老年抑郁症的筛查需要专门的量表,相关医生也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和实践。当老年患者有快感缺乏、绝望、焦虑、精神运动迟滞、不明原因的疲乏、体重下降等症状出现时,应该及时对抑郁和焦虑进行筛查。
在老年情绪疾病的治疗方面,要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准确识别并鉴别不典型症状,对焦虑、失眠、躯体症状等突出症状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用药方面,强调安全第一,即尽可能选用抗胆碱能和心血管副作用小的药物,要充分考虑年龄增长对药物代谢和药效的影响,尽量单一用药;起始剂量为成人推荐剂量的1/2或更少,在开始治疗2周内复诊了解药物效果和副作用。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有多种合并用药,治疗时尽可能减少非必需药物的使用,特别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老年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具有较高治疗中断率以及高自杀风险,所以需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教,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关于疗程,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复发率较年轻患者高,急性期药物治疗后需要更长的巩固维持治疗。
五、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圈子,多交流、互动,可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减少老年抑郁的发生。
那么,如何预防老年抑郁呢,首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如果老年人心态乐观,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将所有的快乐源泉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圈子,与相同家庭情况的老人多交流、互动,可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要避免老来孤独,多参加集体活动。比如跳广场舞、外出散步,参加社区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自己有爱好、有事干才是克服孤独感,减少抑郁体验的关键。而且,与有共同兴趣的三五好友在一起,本来就是改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
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任何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里不适应,尤其是身体机能下降的老年人,会表现的更加明显。作为子女,在这段时间应该格外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变化,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帕金森病或心脑血管方面等疾病的老人,如果情绪行为有前文描述的变化,一定要重视,及时到医院找有经验的专家诊视。
本文是张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