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情况下容易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生活中最常见到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并不是PTE,而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肢的静脉向上回流到心脏要比其它部位相对困难,所以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动速度是相对较慢的。如果同时存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下肢静脉中就非常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附着在静脉血管腔内,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流动而转移。当血栓停留在肺动脉血管中引起堵塞时,就形成了肺动脉栓塞。同样的,血栓也可能堵塞心脏的血管,变成心肌梗塞;堵塞脑部的血管,变成脑梗塞等。
研究数据显示,引起PTE的血栓,有50%-90%都来自于下肢静脉。所以,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人,也是发生PTE的高风险人群。静脉血栓形成,需要三个必备条件:静脉血液瘀滞(流动速度缓慢)、静脉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呈高凝固性状态。至于具体的危险因素非常多,可以分成原发性因素和后天的继发性因素两大类。
原发性的危险因素,大多数和先天性遗传变异有关,是指一些先天性的或者原因不明的凝血功能异常和各类凝血因子的缺乏。这些会引起病人反复出现静脉血栓和栓塞。
继发性的危险因素非常多。粗略总结一下,如果存在以下情况时,需要格外警惕:
受到较为严重的创伤,或者骨折。尤其是髋部、脊柱和下肢骨折的病人,由于骨折而不能自如活动下肢,很多人还需要石膏固定,不活动,使得下肢血液流动更加缓慢,很容易诱发血栓形成。
外科大手术之后:比如腹腔大手术、胸部手术、疝气修补术后等。
因疾病治疗的需要而进行了深静脉置管:在深部静脉中置入导管,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引起导管部位血液流动不畅,容易诱发血栓。
恶性肿瘤:所有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病人,都存在血液高凝固状态。
肥胖、高血脂、血液粘滞度高、红血球增多症、血小板异常者,怀孕或者处于产褥期的妇女,以及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血液瘀滞和凝固性升高。
慢性炎症性肠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多数存在血管内皮的损伤和血液高凝固状态。
因各种原因需要长期卧床者,或者刚经历了长途航空或乘车旅行者:由于较长时间不活动,尤其是保持坐姿时,会使得血流减慢、易发血栓。再活动时血栓易急性脱落而引起其它器官静脉栓塞。
高龄:年龄已经被发现是静脉血栓形成的明确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越高。
这些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更加提高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由于急性大面积的PTE非常凶险,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致死,因此,需要格外警惕。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