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区脑膜瘤
【疾病概述】
● 包括起源于鞍结节,视交叉切迹,鞍隔,海绵窦等部位的脑膜瘤。
■ 鞍结节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平均发病年龄40岁,女性多见。
■ 各类海绵窦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其中41%为脑膜瘤,女性及高龄患者多见。
● 鞍区脑膜瘤与视交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穿支动脉、大脑前动脉、垂体柄、下丘脑、II-VI颅神经及颈内动脉等结构关系密切。
● 目前的治疗目标:综合选择保守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手术等方法,控制肿瘤复发或生长,同时避免神经并发症。
【诊断要点】
● 脑膜瘤一般诊断要点:
■ 一般特点:脑外病变,有皮质移位征,周边存在脑脊液-血管间隙,可能存在脑膜尾征
■ CT表现;附着部位骨质增生,或内生性骨刺,70-75%呈高密度,25%有钙化,增强>90%明显均匀强化。
■ MRI表现:在所有序列上都与皮质等信号;95%以上显著增强,且不均匀;35%-80%有硬脑膜“尾征”;50%-60%有瘤周水肿;25%可有坏死、囊变、出血。
● 鞍结节脑膜瘤诊断要点:
■ 基底位于鞍结节,视交叉切迹或蝶骨平台,可累及鞍隔,蝶鞍大小多正常。
■ 早期症状为单侧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头痛常见;后期双侧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及额叶症状
■ MRI表现:1、鞍上中线病变;2、均匀增强;3、锥形基底部。
● 鞍隔脑膜瘤:
■ 分为三类:、起源于鞍隔上层,位于垂体柄前方;,起源于鞍隔上层,位于垂体柄后方;起源于鞍隔下层,位于鞍内。
■ 第一类以头痛,视力视野异常为主要症状;
■ 第二类以视力视野异常,垂体低功为主要症状;
■ 第三类有蝶鞍的扩大,以视力视野异常和垂体低功为主要症状
● 海绵窦脑膜瘤:
■ 源于海绵窦硬膜,或蝶骨嵴内侧,床突,前颅窝底,岩斜区并累及海绵窦的肿瘤均纳入这一范畴。
■ 常见症状是眼运动障碍,视力下降;面部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
【鉴别诊断】
● 鞍结节脑膜瘤与垂体大腺瘤鉴别:
■ 鞍结节脑膜瘤强化更明显均匀。
■ 鞍结节脑膜瘤中心位于鞍上中线,蝶鞍通常不扩大。
■ 脑膜瘤可见颅底硬膜改变和骨质增生,垂体瘤可见骨质破坏。
■ 垂体瘤向鞍区外部生长多推挤颈内动脉,脑膜瘤可包裹颈内动脉。
● 鞍隔脑膜瘤与垂体瘤的鉴别:脑膜瘤的增强表现更加明显和均匀,二者有时难以区分。
● 鞍区脑膜瘤多见于成人,儿童以颅咽管瘤和生殖细胞瘤多见。
● 鞍区脑膜瘤与鞍上生殖细胞瘤鉴别:
■ 生殖细胞瘤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明显但不均匀。
■ 可有囊变,近50%可能为多发病变。
■ 典型临床表现为:尿崩,视力障碍,全垂体功能低下三联征。
【治疗原则】
鞍结节和鞍隔脑膜瘤
● 鞍结节脑膜瘤及鞍隔脑膜瘤仍首选手术治疗,全切肿瘤。
● 最大径<3cm,中线部位,未向两侧及后方生长,与动脉无明显粘连,未侵犯视神经管的鞍结节脑膜瘤可选择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
■ 发生视神经和视交叉的损伤率显著低于开颅(1.4% VS 3.5%)。
■ 3年肿瘤复发率与开颅手术无差异。
■ 脑脊液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开颅(20-26% VS 3.5%)。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不是鞍结节和鞍隔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措施。
海绵窦脑膜瘤
● 目标是控制肿瘤,改善或稳定已有的神经功能异常,避免造成新的功能异常。
● 部分病例允许观察。颅底脑膜瘤生长缓慢(0.02-0.24 cm/年),4年随访,颅底脑膜瘤69%无进展。老年钙化明显更倾向稳定。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效果理想,可作为首选或辅助治疗方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控制率理想(5年无进展生存率87-99%,10年73-94%),致残率<15%。
【并发症处理】
● II-VI颅神经损伤:保持切除范围在海绵窦外侧壁以外,对海绵窦内肿瘤不进行强行切除。
● 血管及穿支动脉损伤:术中仔细分辨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复合体,对于无法明确来源的动脉原则上均予以保留,保持切除范围在海绵窦外侧壁以外,对海绵窦内肿瘤不进行强行切除。
● 脑脊液瘘: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颅底蛛网膜完整的病例,术后采用“三明治”法修复颅底,并应用碘仿砂条填塞;开颅手术术中尽量保持颅底硬膜完整,可用脂肪,筋膜瓣进行填塞。
【实践经验】
● 对鞍结节脑膜瘤主要行开颅手术切除。
■ 常用翼点入路,肿瘤较小时选用额下外侧入路。从视力较差或非优势半球侧开颅;肿瘤向两侧生长明显时选用经前纵裂入路。
■ 打开侧裂后,首先辨认并保护视神经;寻找肿瘤周边蛛网膜界面;尽量用止血纱布止血,避免电凝,以减少热损伤。
■ 术中需要确认并保护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为视交叉,垂体柄和下丘脑供血的穿支动脉。保持在蛛网膜界面外进行分离操作,避免损伤任何无法确定来源和去向的动脉。
■ 术中垂体柄的辨认和保护十分重要,对垂体上、下动脉的保护必须进行,以避免术后内分泌异常。
● 对于海绵窦脑膜瘤:
■ <20-30cm3的海绵窦内脑膜瘤优先选择放射治疗。
■ 应用改进的HG分级(modified Hirsch Grade (HG) radiological criteria)来评估肿瘤对海绵窦的累及程度。
■ 对于没有明显累及海绵窦脑膜瘤(改进的HG分级0,1),可进行肿瘤全切。
■ 对于最大径>3cm,部分或明显侵犯海绵窦的病变(改进的HG分级2,3,4),可部分切 除海绵窦外侧壁以外部分,消减肿瘤体积并去除对颞叶,中脑,视神经等结构的压迫,残余部分观察或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推荐阅读】
[1] Klinger DR, Flores BC, Lewis JJ. The treatment of cavernous sinus meningiomas: evolution of a modern approach[J]. Neurosurg Focus, 2013 ,35(6):E8.
[2] Clark AJ, Jahangiri A, Garcia RM. Endoscopic surgery for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Neurosurg Rev, 2013;36(3):349-59.
[3] Starke RM1, Williams BJ, Hiles C. Gamma knife surgery for skull base meningiomas[J]. Neurosurg, 2012;116(3):588-97.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