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核病免疫诊断:T-SPOT
近年来结核病的诊断技术越来越多,但细菌学诊断仍然为金标准;如果痰液中或其他组织或分泌物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的话,那么一般情况下,就诊断就十拿九稳;但是如果找不到结核分枝杆菌,就不能诊断结核病了吗?这也是困惑临床医生的一件事。
肺结核的诊断,除了查找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外,其他一系列辅助检查对诊断肺结核是必不可少的,如胸片、PPD检查、血沉等,尤其是诊断涂阴肺结核。但这些检查却没有一项能如痰液中找到结核菌一样能准确诊断肺结核。
PPD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即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该项检查是临床上应用多年的诊断结核病的辅助检查之一,对临床医生诊断涂阴肺结核或肺外结核病帮助很大。但是由于PPD 和卡介苗(BCG)以及环境中存在其它分枝杆菌存在着较严重 交叉反应,导致该项检查特异性较低(约为60%),而明显地降低了诊断的准确性。特别是对老年人、免疫性疾病、HIV感染、重症结核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灵敏度更低。
是否有同样原理而更精确的免疫学检查方法? 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 T-SPOT 检测,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H37Rv 菌株同BCG 的全基因组进行完全比对,我们发现二者的基因并不完全一致,如上图所示,绿色荧光所示部分为BCG所特有,黄色荧光部分为二者基因重叠部分,而红色荧光显示部分,正是H37Rv 菌株所特有,而BCG缺失的部分。那么,如果利用此部分显示为红色的基因片段,制造出抗原,用于临床结核病的诊断,其特异性不是更高吗,最起码可排除了接种BCG 干扰,这也正是中国全民接种卡介苗的产生的影响。
T-SPOT (Oxford immunotec UK)正是利用上述原理发明的新的检测方法;它是利用特异性抗体引起人体内免疫细胞释放gamma-干扰素,再间接判断人体是否感染了结核或有活动性结核病变。
ELISPOT 分析技术是10余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检测某种抗原特异反应的细胞技术,是目前最敏感的检测抗原特异的T 细胞的方法,可以检测出十万分之一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对某种特异性抗原起反应的T细胞,而且24小时内可以报告结果。
注意,本人对该方法的应用,更建议用用排除结核病的诊断上,因为即便为阳性,由于自然感染等因素,也不能明确诊断结核病。但如果结果为阴性,倒对排除结核病有非常大的意义。

本文是李卫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