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杨喜山 三甲
杨喜山 主任医师
河科大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

2262人已读

杨喜山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洛阳市心理学会,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间题,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目前,以心性论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局限的理论探索方面,缺乏系统性、创新性和临床实用性。作者经过20年的理论研究、实修和临床实践,创新性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特点、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可操作性训练技术和三阶段划分。其中,特点有二,其一是让来访者认识自己,体悟自己本真的心性,其二是让来访者体悟心身世界的真相;理论基础是波水理论;核心理念是勿忘勿助、返朴归真和无念;具体的可操作性训练技术有静坐、动中禅、观心和参究。三阶段划分是有意观察、如实观察和如是呈现。同时,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一观三论”:真理观、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真理观是呈现即真;本体论是心性本体;方法论是开启般若观照,洞察心身实相;目的论是了解自己,缓解心身痛苦,体悟自己本真的心性。最后,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可能的适用范围为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心身疾病以及压力和情绪管理,有待于今后临床科研的进一步验证和确定。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治疗;波水理论;勿忘勿助;返朴归真;无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库中找寻适合自己文化特点的心理治疗方法,便成了中国心理治疗师应该承担的重任。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间题,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1]。其中,心性就是“指众生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本性” [2],心性论是“关于人的心性的理论或学说” [3]。目前,以心性论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局限的理论探索方面,缺乏系统性、创新性和临床实用性。

作者经过20年的心性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尤其在禅宗修持中有所领悟,得以管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奥秘,从而探索一种适合中国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作者曾经于2012年发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探索一文[4],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初具轮廓。

本文是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过去提出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作了比较完善的修改和总结,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和可操作性训练技术,更具有临床实用性。

1.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特点

1.1让来访者认识自己,体悟自己本真的心性

心性论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和禅宗中的说法虽有差异,但他们所探讨的实际上是同样的问题。孟子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这就是儒家的“存心养性”说,也是儒家心性论的源头,至宋明心学发展成熟。道家心性论发端于魏晋之际,吕洞宾祖师有“炼心之学,入圣之学也。炼性之学,登真之学也。炼精炼气炼神,均以此为枢纽”(《吕祖全书》),这就是道家的“炼心炼性”说,至后世的全真派,心性论思想发展成熟。禅宗的心性论起源于原始佛教,理论发展最为完善,至六祖慧能大师有“无上菩提,须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的表述,这是禅宗的心性学“识心见性”说,后来演变为大家所熟识的“明心见性”说。明代的道家著作《性命圭旨》曾言“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性命圭旨•大道说》)。可以说,心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本体。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就是建立在心性论基础之上的心理治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既不是道德说教,也不是仅仅用传统文化的理念解读来访者的症状和发病机制,而是通过积极的训练,让来访者了解自己,缓解心身痛苦,体悟自己本真的心性,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目的论。

1.2让来访者体悟心身世界的真相

对心身世界的真相,西方不同的心理流派都有不同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秉承了缘起性空,缘起性空不二之说。“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缘起”与“性空”两者是不二的[5]。所谓缘起性空不二,是指凡是缘起的诸法,其本质都是空性的。经过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训练,当来访者不再攀援、分析和干预,如实地观照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来访者就可以领悟到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之缘起性空的实相。

2.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波水理论

波是水形成的,波与水是一体的,而不是分离的。关于波与水的关系,紫柏尊者曾言:“水即波也,波即水。”(《紫柏尊者全集·礼石门圆明禅师文》)。波水理论是性相不二理论的通俗性表述,性就是本真的心性,相就是心身世界诸相,所谓性相不二是指性相一如,离性无相,离相无性。波水理论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波象征着我们的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水象征我们的本真的心性。

由于人的愚昧无知,当感觉器官接触外在的环境之时,产生攀援,于本真心性中生起烦恼痛苦的波浪。攀缘就是攀取缘虑之意。 “从有攀缘,则为病本”(《维摩诘所说经》),可以说,攀援是一切心身疾病以及心身痛苦的根本。

3.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念很多,限于篇幅,不可能逐一介绍。为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特点,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和禅宗三家中各筛选出一句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核心理念。

3.1勿忘勿助

“勿忘勿助”来自儒家重要经典《 孟子·公孙丑上》中“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之句,经过宋明儒者程明道和陈白沙的阐述,直到明儒湛若水才得到完整的呈现[6]。湛若水认为,“日用之间,随时随处,随动随静,存其心于勿忘勿助之间,而天理日见焉” [7],可见湛若水对“勿忘勿助”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湛若水认为程明道的“明觉自然之说”和“无丝毫人力之说”,本于孟子勿忘勿助之说[8],这也可以看作是湛若水本人对“勿忘勿助”所作的解读。

在心理治疗中,所谓“勿忘”就是明觉自然,常觉不迷,时时刻刻觉知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不要被其所迷而失去觉知。所谓“勿助”就是无丝毫人力干预,不拒不迎。

3.2返朴归真

返朴归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朴”同“璞”意。“朴”,指未雕琢的原始状态。真,就是本真,就是本来面目。返朴归真,就是回归其原始的质朴本真的状态。

从实修层面来看,当下呈现的任何心身现象,包括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躯体感觉,都是最初始的状态,都是处于“朴”的状态,都是本来面目。攀缘、分析和调整就是雕琢。任何干预(包括遮蔽、掩盖、拒绝、控制)都离开了“朴”。

传统的观点认为,真就是透过现象看到的理或真相,而禅宗认为事理不二(《景德传灯录•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触事而真(《肇论•不真空论》)。因此,让事物按照其本真的面目自然呈现,就是显理,就是归真,也就是说呈现即真。 呈现即真,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真理观

因此,可以说,任何心身现象,即“朴”即真,即真即“朴“。让来访者把其痛苦的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按照其本来的面目如实呈现出来,就是返朴归真。

3.3无念

六祖慧能大师确立了中国禅宗的宗旨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 《六祖坛经》本身曾经对无念做出了充分的解读,“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六祖坛经·般若第二》)。其中的染著即为攀援和执著。“无念”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方面,对于任何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如实地呈现,无心攀援、分析和干预就是无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解读,这也是作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时经常使用的指导语。

一般人都是认为是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影响了我们,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不是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影响了我们,而是我们攀援了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所致。至于如实呈现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就是呈现本真的心性,这需要经过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训练,有所领悟以后,才有可能实现。

4.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技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心理治疗方面的技术。经过近20年的理论研究、实修和临床实践,作者精心选择一些自己比较熟知的、经常带领来访者训练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技术,对其进行简化处理,让不同的来访者容易接受和采纳,而来访者不需要有任何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技术包括静坐、动中禅、观心和参究。所有的训练技术,皆为开启般若观照,洞察心身实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方法论。

4.1静坐

静坐为儒家、道家和禅宗所重视的修持方法,各家目的和方法不尽相同。宋理学家朱熹言:“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朱子语类》卷一一六)。静坐是我国古代道家传下的独特的养生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修养的最高艺术[9]。禅宗四祖道信“每劝诸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传法宝记•四祖道信》)。

在静坐中,眼睛闭着或微闭,让来访者把注意力放在鼻腔里,通过感知气流进出鼻腔的感觉,时刻觉知自己的呼吸,无论呼吸是快慢、深浅、长短、规律或不规律,都不要调整和改变呼吸。对于许多初学者,头脑中会出现许多念头,当注意力随着走的时候,应该及时觉知,随时把注意力拉回到在呼吸上。

在静坐中,对于任何境界和感受不拒不迎,不给任何心身现象作命名和解读,让所有的思想、情绪和躯体感受如实地呈现出来。至关重要之处在于,要把这种感悟带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初学静坐者,身体务必坐直,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否则在静坐的时候,重心偏移,难以坐稳,不停地调整姿势。静坐时,一般采取七支坐法[10]。对于不能静坐的来访者,可以端身正坐在椅子上训练。

要求来访者,每天训练1~3次,每次30~45分钟。对于有明显焦虑或念头杂乱的来访者,可以让其深呼吸,或在呼吸气时记数以缓解焦虑或杂乱的念头,等焦虑或杂乱的念头稳定后,再过渡到平静呼吸。

4.2动中禅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训练,是以静坐为主。在静坐的基础之上,可以配合动中禅。动中禅属于南传佛教内观修法之一,以其简单易行,迅速在国内外普及开了,完全可以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方面。动中禅训练,要求起居饮食,行走坐卧,一举一动,时刻观察自己当下最明显的动作和感受,以此培养自己的观照能力。除此之外,作者推荐的训练方法有经行和隆波田动中禅手部动作[11],其中隆波田动中禅手部动作可以在网上搜索示范的视频,在此,仅对经行作全面的介绍:

●要求训练者在室内行走,穿着轻便柔软的鞋子,行走速度要放慢,再放慢,一定把脚步动作进行分解来观察。

●一般把脚步动作分解为为脚步抬起、前移、放下和着地四个一连串的动作。注意,脚步不能抬起过高,抬起过高,走路不稳,容易摔倒。行走时,仔细观察这四个动作和脚步着地的感觉。走到墙壁或者室内物品跟前,需要转弯的时候,要知道脚步是如何转弯的,每移动一步都要非常清楚。

●行走的时候,眼睛看着前下方适当的地方,眼前的距离基本上是身高的长度,眼睛既不要平视,也不要看得太近。

●胳膊交叉放在胸前或者后背,避免活动。熟练以后,可以按照正常的速度行走。脚步的动作也不再分解,把行走动作作为一个整体观察,仍然是观察脚步活动的一连串动作和脚着地的感觉。

●在径行之时,如果出现任何念头、情绪和躯体感觉,如实呈现,不攀缘、分析和干预。

对于经行和隆波田动中禅手部动作,每天要坚持训练,每次30分钟。

4.3观心

关于观心,许多经典都有过论述。永明延寿在《宗鏡录》卷五引用了《通心论》:“夫缚从心缉,解从心解。缚解从心,不关余处。出要之术,唯有观心”。所谓观心,就是观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12], 可见观心的重要性。

观心是在静坐和动中禅训练的基础上,来访者领悟了的观照智慧后实施的。所谓观照,即以智慧而照见事理也[13]。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观心训练中,要求在生活中时刻观照念头(包括攀援之念)、情绪和躯体感受。在观照的时候,对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让其如实呈现,不拒不迎,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此下去,就会看到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的本质实相。

但是,仅仅观照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仅仅是在表相上观照,因此,要求在来访者进一步返观内照念头、情绪、躯体感受、攀援和观照的主体,如此观照下去,机缘成熟之时,就可以照破念头、情绪、躯体感受、攀援和观照的主体。这时,你就会领悟到念头、情绪、躯体感受、攀援和观照的主体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念头而已,主客二元对立彻底瓦解。

在观心训练的过程中,不可执着任何可能出现的境界,其中包括灵明不昧的觉知之“知”。此“知”,即为“灵知”。对于这一“知”,菏泽宗总结为 “知即是心”(《大正藏•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认为此“知”是一种明白不暗的灵妙智慧,是众生本有的真性[14],现在的学术界称其为“菏泽宗的灵知心体说” [14]。这种观点流布至今,影响波及禅宗的各个宗派。古今很多人,终其一生牢牢抓住这一“知”,以为真心本性,以为是本来面目。宋代如净禅师的法嗣道元禅师曾经对此观点有过批判[15]。须知,这一“知”仅仅是本真心性的功能和作用而已,绝对不能误以为是本真的心性。

4.4 参究

当行住坐卧、起居饮食、动作施为、见闻觉知时,当任何念头、烦恼和痛苦出现时,当任何境界出现时,不但要观照当下发生的任何心身现象和境界,而且要对当下发生的心身现象和境界进行参究。

参究,就是要追虑审究,穷玄极妙,彻见心的本源,必使自己悟得本来面目[16]。作者推荐的参究是把过去禅师看话头的理念和方法,经过现代化改造,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方面。

参究,就是在过去观照的基础之上,施加一个疑情,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有指向性的观照。参究的得力处,就在于起疑情,参究的功用处,也在于起疑情。常言道: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没有疑情,就不是参究。

所谓疑情,就是对你要参究的对象生起质疑。可以引起疑情的都是话头[17],都可以作为我们参究的对象。这个要参究的对象,通常是生活中最常出现的心身现象,也包括在训练中出现的一些境界等。这些心身现象,大家都习以为常,从来不曾提出质疑,而我们要对这些普通的心身现象提出质疑。

参究如果离开疑情,就是单独的观照。如果有疑情,但不谙观照,就是禅宗的参话头,这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如果既没有疑情,也没有观照,就如念诵一句话而已,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对参究要有严格的具体的要求:

4.4.1参究的对象

包括所有的心身现象、各种境界及其主体。

4.4.2参究的主题

4.4.2.1 是什么?例如:念头是什么?焦虑是什么?

4.4.2.2究竟是谁?例如: 究竟是谁的念头? 究竟是谁在焦虑?

4.4.2.3来时,从何处而来?去时,往何处而去?例如:念头来时,从何处而来?去时,往何处而去?

4.4.3参究的方法

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训练的基础上,对观照有所领悟后进行,提起疑情,用心参究。

参究以及前面所讲的观心,皆需要悬置宗教、哲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知识以及个人经验,停止攀缘、分析和干预。所有的理论、思辨和答案都不能介入,说似一物即不中。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关于“我”的参究:一切心身痛苦的根源皆源于“我”,而五蕴本来无我,无明之念冒出,妄执念头、情绪、躯体感受、攀援和观照的主体为“我”。因此,可以直接参究念头、情绪、躯体感受、攀援和观照的主体,直至参破之。

如果直接参破念头、情绪、躯体感受、攀援和观照的主体之“我”,是从无明妄执的结果上参究,并未触及“我”产生的根源。因此可能不是彻底的方法。从源头处,直接参破这个误以为有“我”的无明之念,才是最彻底的办法。参破误以为有“我”的无明之念,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所有的心身显现不是“我”在主导,而是本真心性的呈现。

5.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三个阶段划分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过程,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

5.1有意观察阶段

属于初级阶段,正在学习或者已经熟练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训练的基本技术。

在这一初级阶段,要求学员在训练或者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下发生的心身现象,包括自己的念头、情绪、躯体动作和感受,尽可能不要攀援、分析和调整。

在这一阶段,即使所有的训练技术都能够熟练掌握,心理疾病的症状有所改善,但是,如果缺乏领悟,修习者在这一初级阶段就会停滞不前,永远在原地踏步走。

5.2如实观照阶段

观照不同于单纯的观察,不是观察的简单累积,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训练后的领悟。没有领悟之前,所有的观察只是初步的观察而已。

观照就是时时刻刻如实地观察,如实地观察当下发生的任何心身现象,至此才能真正做到不攀缘、不分析和不干预。

观察与观照是有明显区别的。简单地说,观察就是在缺乏定力的情况之下,有意识地、间断地用散乱之心观察,而观照就是在一定定力的基础上,有所领悟后,连续地用慧心观察。打个比方来说,在暗室中,观察犹如随风摇曳的烛光,忽明忽暗,而观照犹如稳定的电灯,持续明照。

观照是生命的功能之一,需要长期训练的开发或者领悟,观照是灵明不昧的生命智慧,不需要主观努力,不需要造作,不需要作意。

观照就是时时刻刻如实地观察,能够达到这一刻段就已经不错了,但是这一阶段仍然有一个觉知者以及觉知之念,需要进一步看破这个观照者以及观照之念。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明师指导,许多人可能长期沉溺于这一阶段,而无突破之意愿。

5.3如实呈现阶段

在如实呈现阶段,虽然心身现象如实地观照,但是已经没有了观照者以及观照之念了。此时,一切心身现象如实地呈现而已,无心攀援、分析和调整。

6.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比较适合团体治疗。每周治疗1次,每次2~3个小时,每次治疗结束后,安排有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在家中每天坚持训练,治疗疗程8周。治疗结束后,要求来访者长期坚持训练。

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作者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可能的适用范围为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各种心身疾病、压力情绪管理以及亚健康管理,有待于今后临床科研的验证和确定。

7.总结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治疗方法,而是一种体悟生命实相,呈现生命真相的方法。如是地体悟生命的实相,如实地呈现生命的真相,念头、情绪和躯体感受就会如实地呈现,心身痛苦就会消失。

参考文献:

[1]. 蒙培元.中国心性论[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90:1

[2].杨维中.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2

[3].罗安宪.儒道心性论的追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75

[4].杨喜山.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探索[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6):567-568.

[5].吴信如.佛教各宗大意:佛教的基本教理与修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50.

[6].王文娟.关于“勿忘勿助”的阐释与意义之抉发—以湛若水为中心[J].哲学门,2013,14(2):189~202.

[7] [8].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 宋明理学(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87-190.

[9].萧天石.道海玄微[M].台湾:自由出版社,1981:1-4.

[10].南怀瑾.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5:20-26.

[11].林崇安.内观动中禅[M].台北:大千出版社,1996:152.

[12].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18-436.

[13].丁福保. 佛学大词典(下册)[M]. 上海:上海佛学书局, 1996:2989.

[14].方立天.禅宗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1:156.

[15].(日)道元著,何燕生译.正法眼藏(修订版)[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10.

[16].正果法师.禅宗大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219.

[17].王绍璠.零项修炼——从激情到禅的顿悟[M].北京:中体音像出版中心,2007:248.

稍作修改,转载自:杨喜山.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 内蒙古科技,2020,39(8):345-348


杨喜山
杨喜山 主任医师
河科大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