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心力衰竭?其表现及注意事项
今天要给大家科普的这种疾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临床上以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体循环和(或)肺循环瘀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常是各种心脏病变的终末阶段,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量下降及液体潴留。
我们先来看看通常情况下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有哪些:1、原发性心肌损害;2、心脏负荷过重;3、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4、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精神过于紧张;5、血容量增加:钠盐摄入过多,输液或输血过多、过快;6、其他: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洋地黄类药物);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亢或贫血等。
心力衰竭根据其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慢性,以慢性常见;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全心衰;根据左室射血分数是否正常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射血分数正常。
我们来看看心力衰竭的典型临床症状:
左心衰竭主要导致肺循环淤血,体现出的最主要是一系列呼吸受阻(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憋气、心慌等)现象,临床上最典型的几种症状如下:
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后出现呼吸受阻)
端坐呼吸(平卧时呼吸受阻,采取坐位时略有好转)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熟睡1-2小时后因呼吸受阻而惊醒,可伴有咳嗽咳痰等)
右心衰竭主要导致体循环淤血,波及器官更广泛:
左、右心在功能上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因此长期的单侧心力衰竭会逐渐发展为双侧心力衰竭,临床上尤其以左心衰竭引发的全心衰竭多见。
虽说心力衰竭的病程进展本身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然而一旦在呼吸道感染、贫血、过度劳累,甚至暴怒等因素的诱导下,出现心力衰竭急性发作,上述临床症状迅速发生或骤然加重,则预后极差,5年病死率高达60%。
我们先来看看通常情况下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些疾病可都是大家最熟悉的老朋友啦!家里不乏被这些疾病困扰多年的长辈们不说,这些病的发生还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很多正当奋斗好年华的中年人们,也常常在自己的体检报告上看到这一系列疾病。这些表面温和的慢性病,真的会引发心力衰竭这么严重的后果吗?
心力衰竭就是心室收缩和/或舒张的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复杂临床综合征。上述列举的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的病因,其实只是挑了大家较为熟悉的三种。事实上可能导致心衰的疾病实在是太多了,凡是可能造成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改变的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不同原因导致的心衰机制也可谓多种多样,例如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衰,就是由于长期主动脉压力过高,心脏后负荷过重,从而启动一系列的心肌损伤和衰竭过程。
应对心力衰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病情加重: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2、预防感染,注意预防感冒,防止受凉;3、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减慢心室重塑,减缓心力衰竭的进程;4、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的重要方法,包括体力的休息和精神的放松。休息方式和时间根据病人的心功能情况而定,对长期卧床病人,应经常变换体位,在床上常做呼吸运动和下肢被动、主动性活动,以避免压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待病情缓解后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呼吸困难和疲乏感为度。5、坚持规范的抗心衰治疗,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T1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洋地黄类(地高辛)等。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在心功能进入失代偿期之前就积极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谨遵医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药物依从性,调节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关注病情。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