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御风而行-儿童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疾病:它能够导致血管发炎。患者的症状表现差异很大,患者的年龄一般低于5 岁。
“我永远都忘不了孩子胸部被打开的那一幕,小小的心脏布满了微动脉瘤。”Burns 说,患儿去世后,希望把问题搞清楚的Burns 和病理学家一起做了尸体解剖。看到这些瘤,Burns 十分疑惑: 这些像气球一样的突起在成年人的血管中很常见, 但怎会存在一个一度很健康的婴儿体内?
日本儿科医生Tomisaku Kawasaki 于1960 年发现了第一例病例,故该病被命名为川崎病。虽然他本人并不知道这种病到底是什么疾病, 但他做了疾病的图解以及症状的详细记录。“他将记录放在了一个叫做GOK 的文件夹中, 诙谐地表示‘只有上帝才知道’”Burns 说。
川崎病第一次作为正式的疾病描述发表于1967 年。日本曾爆发了三次大流行:1979 年4 月,1982 年5 月和1986年3 月。虽然日本的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但患病人数逐渐增加。现在,日本每年约有1.2 万个病例。很难说这种疾病流行到底有多广泛,因为在日本以外,这种疾病经常被误诊,毕竟婴儿出疹子的情况太多。但误诊带来的危害却十分严重。
对于川崎病,“危害有可能要等到几十年以后才会被察觉”,Burns说,“表现为年轻人大面积的心肌梗死, 而且很难找出理由”。基因在疾病的发生中似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亚洲儿童更容易感染此病,同时免疫系统也扮演着一定角色。几十年来, 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川崎病的致病原, 包括病毒,细菌和各种致病原,但毫无收获。
2000 年起,Burns 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cripps 海洋研究所的气象学家Daniel Cayan 合作,开始寻找川崎病与气候的潜在联系。当他们逐个研究从1987 年到2000 年川崎病在日本各个区县的分布时,曙光初现。他们发现,疾病的发生呈现很强的季节性,在冬天和早春达到高峰,然后在初夏又卷土重来,这表明环境因素起到一定作用。
本文是王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