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于骨关节、肾脏、皮下软组织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但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胸骨和肋骨却较为罕见,甚至被认为是强直性脊柱炎的胸椎受累或附着点炎所致。
近日,frontiers in Medicine杂志收录刊登了我科1例痛风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案例报道。


Frontiers inMedicine,Rheumaology(IF3.9)
既往史:无外伤史,无“葡萄膜炎”、“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等病史。生命征正常,神志清楚,胸廓活动度正常,胸骨左缘平第二肋间压痛,余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脊柱无畸形,胸椎叩痛,无局部红肿,皮温正常,无活动受限。枕墙距0cm,骨盆挤压实验、直腿抬高试验、“4”字征均阴性。生化全套:尿酸682.26umol/L、甘油三酯2.03mmol/L、胆固醇 6.45mmol/L。血尿粪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肿瘤标志物、PPD、结核感染T细胞、风湿常规、血沉正常。肺部CT平扫:1.两肺纹理增强;右肺上叶散在高密度,考虑纤维病变;右肺下叶一结节影,建议随访。2.纵隔及腹膜后数枚稍肿大淋巴结,3.相当于T4-7椎体前缘骨质异常改变,需除外强直性脊柱炎。胸椎MRI平扫:1.胸椎退行性骨关节病。2. T4-7椎体缘异常信号影,需警惕强直性脊柱炎。足量非甾体抗炎药+依那西普规律治疗6个月-----治疗失败(在外院)完善胸部双能CT:两侧胸肋关节、大部分肋软骨、左侧第3及两侧第1.2肋椎关节、肋头关节、第1.2两侧横突、左侧肩胛骨偏上部多发尿酸盐结晶沉积(痛风结节)。给予规范降尿酸治疗。 本病例中年男性,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为胸背痛,就诊省内各大医院,查HLA-B27阳性,肺部CT及胸椎MRI异常信号影,多家医院诊断其为“强直性脊柱炎”,并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及依那西普等治疗6个多月,疼痛并未得到改善。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炎和(或)附着点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性疾病,与HLA-B27关系密切,多见于15-40岁青年。约90%患者最先表现为炎性腰背痛,疼痛逐渐上行发展至颈椎,当胸椎受累如肋椎关节、胸骨柄、胸锁关节、肋软骨间关节等,出现胸背痛等症状。 本例患者骶髂关节MRI仅表现为轻度退行性改变,无骨髓水肿,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正常,“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依据并不充分。该患者带着厚厚的一叠外院检查的材料就诊我科门诊,在仔细检查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查看了外院的报告单,发现:按照诊断标准,强直性脊柱炎无法诊断,另外使用了多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生物制剂均无效,进一步佐证了其诊断不成立,需要进一步进行胸腰背痛的鉴别诊断。随后以我们风湿免疫科为主,邀请心内科、神经内科、骨科等专家共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排除相关学科的疾病。大家都发现一个细节,该患者多次查血尿酸都在600umol/L以上。作为风湿免疫科医生的直觉,该患者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可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线索,立即给予胸部双能CT检查,结果令我们有点惊讶,双能CT显示肋骨及胸腰椎到处都是绿色的亮晶晶---尿酸盐结晶。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多发生于手足小关节,最常见跖趾关节,约占81.6%;其次为各手足指、趾小关节、跗骨关节、掌指关节;膝、踝、腕、髋、肩、肘等大关节;椎体小关节发病相对罕见,文献报道较少。因病变位置较深,临床红肿热痛等体征并不典型,容易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结核、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在临床中需要更加严谨的鉴别诊断。 尽管95%的AS患者HLA-B27阳性,但它不是AS诊断的金标准,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HLA-B27阳性患者被误诊为AS的情况。另外,当我们在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下,也需要重新思考诊断的正确性。 痛风过去属于帝王病、富贵病,近年来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需要引起我们临床医生的关注。典型的痛风比较容易被早期诊断,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痛风在诊断上还是有些困难。比如尿酸盐结晶沉积椎间盘、关节囊的部位,容易被误诊为肿瘤、强直性脊柱炎或腰椎间盘突出。应用双能CT是痛风鉴别诊断中一项重要的无创性检查,研究显示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 91.9% 和 85.4%,不仅是外周关节,还有肌腱、韧带及中轴关节等非典型部位尿酸盐晶体沉积显示率高,这无疑能提高我们对疑难不典型痛风的诊断水平。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3389/fmed.2020.58244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