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痛风结石 壹 贰 叁
一、基础知识1、定义❶尿酸(UA)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嘌呤合成与分解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较恒定。❷高尿酸血症是指正常嘌呤饮食状况下,非同日2次空腹尿酸水平增高,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❸当人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即痛风或痛风结石。2、痛风原因与分类❶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风常有家族遗传史,是一种先天性代谢缺陷。与尿酸代谢相关的酶是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活性增加,这些异常导致嘌呤的合成过多,产生过多的尿酸进而引发痛风。以及尿酸酶缺陷或活性降低尿酸排除过少,约占痛风病人的90%。可能机制:滤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加或分泌减少继发性痛风无家族史,多继发于肿瘤、白血病等所致核酸大量分解尿酸增多及肾功能减退而造成的尿酸排泄减少;或由于药物抑制肾小管的排泄能力而致尿酸的排出不畅,体内尿酸蓄积过多。❷高尿酸血症的高危人群包括:高龄、男性、肥胖、一级亲属中有痛风史、静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合并代谢性疾病者。二、诊断1、痛风的自然病程一般分为4个阶段❶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❸间歇期❹痛风结石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痛风结石一般好发的部位主要有:耳廓、眼睑、关节部位的皮下,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病期受累关节会发热、变得暗红、肿胀,感觉有刀割或咬噬样疼痛,如果治疗不当,会迁延不愈或转移到其他关节。2、临床表现❶关节部位:可以造成患者骨关节质破坏,可使关节变形,严重者可致残。❷皮下软组织:可使患者局部皮肤发生病变,可导致皮肤破溃,破溃处会排出白色粉末样尿酸盐结晶,破溃处经久不愈。❸肾脏:部分患者出现痛风性肾病或尿酸性肾结石,严重患者可导致尿毒症。❹血管内:痛风结石也可导致血管病变,引起血管闭塞,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肢体末端血管闭塞,会导致肢体坏疽,严重时需手术切除肢体。三、治疗1、痛风的治疗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急性发作的时候止痛消炎,第二个阶段是在间歇期和慢性期的降尿酸治疗。很多患者治疗只停留在第一阶段,其实第二阶段的降尿酸才是最关键的,但又是最难坚持的。2、药物治疗痛风发作期不能开始降尿酸治疗,应先给予消炎镇痛治疗直到缓解1-2周后再进行降尿酸治疗。(因为降尿酸治疗初期,可能因为血尿酸浓度迅速下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此时无需停药,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❶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体内尿酸的合成,从而降低尿酸水平。非布司他作为一种新型的黄嘌呤氧化酶制剂,尤其适用于肝功能较好的患者。但需注意,长期服用非布司他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负担,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推荐别嘌醇或非布索坦单药治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尿尿酸≥1000mg/24h),肾功能受损、泌尿系结石史、排尿酸药无效患者。①别嘌醇口服,成人用量:初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1~2次,每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每2周检测血和尿尿酸水平,如已达控制目标,则不再增量,如仍高可再递增。但一日最大量不得大于600mg。②非布司他血尿酸>360μmol/L,40mg/天,用一周,<360μmol/L,以后20mg/天,可用药半年以上。初始剂量20~40mg/d,每4周左右评估血尿酸,不达标者可逐渐递增加量,最大剂量80mg/d。使用注意事项:首次使用前应进行肝功能检查,重度肝功能不全者慎用。服药期间如出现口咽部肿胀、呼吸困难、荨麻疹、肌肉痉挛等不良反应,应尽快停药就诊。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谷皮、海鲜等,以避免痛风急性发作。(使用该药物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❷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这类药物通过促进尿酸的排泄来降低尿酸水平。然而,苯溴马隆可能增加肾结石的风险,因此不适用于肾结石或肾积水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肾功能的变化。(推荐苯溴马隆):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适合肾功能良好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时无效,尿尿酸大于600mmol/d时不宜使用。用药期间多饮水,尿量保持2000ml/d,并服用碳酸氢钠3~6g/d。用法用量:苯溴马隆:成人起始剂量50mg,每日一次,早餐后服用。1-3周后据血尿酸水平调整剂量为每天50-100mg。肾功能不全时(Ccr<60ml/min)推荐剂量为50mg,每日一次。❸抑制炎症的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目前首选药物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消炎痛。也可以使用秋水仙碱等药物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肿胀。建议应用低剂量秋水仙碱,首剂1mg,此后0.5mg、2次/d。最宜在痛风急性发作12h内开始用药,超过36h疗效明显下降。但这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❹目前非布司他和立加利仙是主要的降尿酸并减少痛风石的药物,保持尿酸低于300umol∕L左右可以减少痛风石。❺尿酸理想目标值①血尿酸<360μmol/L能有效防止痛风的发生及复发;尿酸理想目标值②血尿酸<300μmol/L可以减少和消失痛风石,可预防关节破坏及肾损害。❻血尿酸达标后的长期维持治疗:在血尿酸达标、痛风症状(体征)消失后,应继续坚持所有的治疗手段,以保证血尿酸长期维持在目标值范围。在血尿酸达标后,可尝试减少药量,如血尿酸还在目标值范围内,可再次尝试减少药量,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小维持剂量。❼在调整降尿酸药物过程中,每2-5周测定一次尿酸,尿酸测定是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也有利于判断患者对治疗药物的依从性。定期复查规定项目,密切关注各项指标,可以减少药物使用,减小药物副作用的伤害,提高治疗效果。3-6月复查一次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6-12月复查一次的项目:肝功能、血糖、血压、消化系统B超、泌尿系统B超。3、手术适应证❶皮下痛风石破溃,持续排出乳糜状物质,或继发感染者,伤口迁延不愈者。痛风石导致关节僵直、畸形,需要痛风石病灶清除、关节融合术治疗的。痛风石破坏骨质导致局部关节内骨折。❷痛风石导致的顽固性疼痛以及出现与痛风石侵蚀相关的溃疡。❸肌腱内痛风石,并有明显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者。❹痛风石压迫神经,如脊柱内痛风石压迫马尾或脊髓。❺痛风石直径>1cm,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且经系统的抗痛风药物治疗后痛风石不能消除。❻尿酸水平升高的患者应在尿酸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后进行手术治疗。为防止手术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最好在术前、术后一周内服用非甾类抗炎药。4、手术治疗❶病变部位累及8处及以上者需分次手术,一般先选择痛风石最大、受压迫组织重要或即将溃破的部位进行手术。❷在韧带肌腱腱鞘干骺端出现尿酸盐结晶的大量沉积,引起骨干侵蚀性破坏,X片类似于溶骨性肿瘤。可红肿热痛类似于感染,用刮匙刮除或切除痛风石。手术中注意血管、神经、肌腱、关节囊韧带组织保护与修复。❸冲洗和缝合:去除痛风石后,用生理盐水等冲洗伤口,去除残留的尿酸盐结晶和碎片,5%碳酸氢钠溶液浸泡,利于痛风石溶解,然后逐层缝合切口。❶患者术后继续服用降尿酸药物,并需动态监测血尿酸水平、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尿常规等,预防术后痛风的急性发作四、预防1、日常生活中严格控制饮食:❶少吃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豆子等);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❸平时多饮水(保证每天饮水量1500-2000毫升),生活中要少喝碳酸饮料及酒。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盐的溶解及排泄,尤其是对于预防尿酸性肾结石以及痛风性肾病,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吃碱性食物,合理应用碱性药物。2、减少脂肪摄入、控制体重脂肪本身会阻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高脂饮食还会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所以吃“肉”要选脂肪含量低的;控制烹调用油、植物油20~30克/天;花生、核桃、瓜子等坚果含脂肪多,也要少吃。本身比较胖的患者(单纯腰腹肥胖也算),减肥本身就有利于代谢紊乱状态的改善,建议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BMI18.5-23.9kg/m²)。3、药物:对于痛风石患者来说,如果不注意控制尿酸,那么就算是痛风石被排出也还是达不到根治的目的,早晚都会复发。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五、临床病例xx男28岁痛风结节左𧿹跖趾关节血尿酸685μmol/L。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显微手外科医疗团队2024年11月24日于太原联系方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显微手外科特需骨科门诊地点:山大二院体检中心二楼特需骨科门诊时间:周一下午(梁炳生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地点:山大二院门诊南1层骨科1017诊室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梁炳生主任医师)预约挂号:“健康山西网”预约挂号预约加号:“好大夫网”预约加号病房地点:山大二院住院部3号楼7层病区病房电话:0351-3365107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梁炳生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24日 148 0 0 -
痛风,一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
很多人饱受痛风的困挠,往往得不到规范的治疗,而且也对漫长的治疗疗程没有信心。那么,痛风能治愈吗?一定能。关键在于:信任、改变、坚持。信任医生。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规范的降尿酸治疗。请看视频,看完后,你就找到答案了。
谢悦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12日 86 0 1 -
儿童高尿酸血症的诊断以及慢性肾脏病并高尿酸血症的诊治
目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及青少年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证实儿童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关节疾病、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器官损害密切相关。有研究报道,约90%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和/或肾小管分泌功能障碍引起,同时,高尿酸血症也会导致肾功能恶化,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及病死率,是导致慢性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目前研究认为儿童高尿酸血症的定义为血清尿酸水平1~12个月>500μmol/L;1~10岁>320μmol/L;11~15岁男童>470μmol/L,11~15岁女童>350μmol/L;15岁以上采用成人标准。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为: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清尿酸检测,男性及绝经期后女性>420μmol/L,非绝经期女性>360μmol/L。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治疗1. 非药物治疗目前普遍认为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者的早期治疗应以健康饮食、戒烟、坚持运动和控制体质量为主的非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可降低10%~18%的血尿酸水平或使血尿酸降低70~90μmol/L,推荐患者的饮食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饮食指导患者应以低嘌呤、低热量及碱性食物为主,严格控制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高嘌呤食物的摄入;蔬菜、水果多属碱性,一方面可通过提高机体的pH值以防止尿酸结晶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蔬菜、水果含钾量较高,其可促进尿酸在肾脏的排泄。2. 用药指导指导患者避免使用可升高尿酸的药物,常见的有噻嗪类利尿剂、某些降糖药、某些抗结核药、小剂量水杨酸类药物、含有乙醇的药物、左旋多巴、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可适当服用碳酸氢钠片等以碱化尿液,促进尿酸的排泄及尿酸盐结晶的溶解。3. 药物治疗目前降尿酸药主要分为促进尿酸排泄及抑制尿酸合成2类。用药原则:(1)估算肾小球滤过滤(eGFR)<30ml/min/1.73m2、接受透析治疗或合并肾结石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建议使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2)估算肾小球滤过滤≥30ml/min/1.73m2且不合并肾结石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若24h尿液尿酸排泄率<4200μmol/L/1.73m2,可选择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3)使用促进尿酸排泄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应充分饮水和碱化尿液,定期随访尿量、尿液pH值、尿结晶、尿液尿酸排泄率和泌尿系统超声,尿液pH值应控制在6.2~6.9,24h尿液尿酸排泄率不宜超过4200μmol/L/1.73m2。若在尿液尿酸排泄率超过4200μmol/L/1.73m2的情况下血尿酸仍无法达标,应改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抑制尿酸合成药物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不能转化成尿酸,从而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常用的有别嘌醇、非布司他、培格洛替酶等(1)别嘌醇:主要用于原发性和/或继发性痛风及早、中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一般推荐从小剂量开始口服,初始剂量为100mg/d,逐渐增加剂量以使血尿酸降至正常。剂量应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滤进行调整。(2)非布司他:是一种抑制尿酸合成的新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推荐口服剂量为40mg/d或80mg/d,1次/d。对正在接受巯嘌呤或硫唑嘌呤治疗的患者应禁用。(3)培格洛替酶:培格洛替酶是一种能将尿酸分解为可溶性尿囊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碳,迅速降低血清尿酸,并能溶解尿酸结石的聚乙二醇化尿酸特异性酶。培格洛替酶目前为注射制剂,应以静脉内输注方式使用,不可静脉内注射,具体剂量方案为每2周至少用时2h输注1次8mg。促尿酸排泄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促尿酸排泄药物包括苯溴马隆、丙磺舒、磺吡酮等,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降低机体尿酸水平,在使用此类药物时患者应多饮水、碱化尿液,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减少尿酸结石的发生。(1)苯溴马隆:主要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挥降尿酸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原发性和/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推荐成人及14岁以上患者50~100mg/d,早餐后服用。治疗初期饮水量应不少于1500~2000ml/d以促进尿酸排泄,避免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但水肿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酌情控制饮水量。此外,在用药期间应碱化尿液,使尿pH值控制在6.2~6.9,并定期监测。(2)丙磺舒:主要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尿酸盐阴离子转运蛋白以促进尿酸排泄。推荐初始剂量为0.25g/次,每日2次,2周后增至0.5g/次,每日3次,但总剂量不应超过2g/d,对估算肾小球滤过滤<30ml/min/1.73m2的患者因口服无效应避免使用,原则上以最小有效剂量维持血尿酸水平。此外,在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预防泌尿道结石发生,必要时可碱化尿液。(3)磺吡酮: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以促进尿酸的排泄。推荐口服起始剂量为100~200g/次,每日2次,持续1周。维持量为100~400g/次,每日2次。参考文献夏正坤, 于生友. 儿童慢性肾脏病并高尿酸血症诊治策略[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34(17): 4.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9.17.002.
张沛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07日 62 0 0 -
高尿酸血症用药指导
对于无症状高尿酸(尿酸>420umol/L,但没有痛风和痛风石的患者被称为无症状高尿酸)用不用药存在争议。国外指南反对给无症状高尿酸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我国指南建议无症状高尿酸>540umol/l或尿酸>480umol/l且有CKD2期(慢性肾病2期)及以上、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之一的无症状高尿酸患者启动药物治疗。减少尿酸生成:非布司他,别嘌醇增加尿酸排泄: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碳酸氢钠别嘌醇:效果好,便宜,可出现严重超敏反应非布司他:效果好,注意心血管风险。苯溴马隆:肾结石患者不可用。碳酸氢钠:尿液pH值6.2—6.9。别嘌醇: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以下省略单位),初始剂量100mg;肾小球滤过率<60,初始剂量50mg;肾小球滤过率<15的禁用。非布司他:肾小球滤过率≥30,初始剂量20-40mg;滤过率<30,初始剂量20mg,最大不超过40mg。苯溴马隆:肾小球滤过率≥60,推荐剂量50-100mg;滤过率30-60之间,推荐剂量不超过50mg;滤过率<30的慎用。①通常不建议在痛风发作急性期(红肿热痛发作)使用降尿酸药,在抗炎、镇痛2周后再酌情使用。②如果在稳定的降尿酸过程中出现痛风急性发作,则无需停用降尿酸药,可同时进行抗炎、镇痛治疗。③痛风患者的降尿酸治疗通常是终身的,不要擅自停药,停药可能会导致痛风复发。④在使用降尿酸药初期,痛风患者应预防性抗炎3-6个月,防止痛风急性发作。⑤肾友痛风发作建议优先使用短期激素抗炎控制症状,而不是非甾体抗炎药(止痛药)。⑥痛风患者的尿酸应控制在360umol/l以下并维持住,有痛风石患者应控制在300umol/l以下,最低不要<180umol/l。⑦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还要注意监测肝功能。出门诊时间:周三和周日全天地点:沧州市人民医院本部院区1楼1诊室。
沧州市人民医院科普号2024年10月13日 165 0 0 -
痛风分类标准(2015 年ACR/EULAR)
痛风分类标准(2015年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2015年ACR/EULAR总评分≥8分可诊断痛风,该分类标准敏感性为92%,特异性89%。参考文献:NeogiT,JansenTLTA,DalbethN,etal.2015Goutclassificationcriteria:an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EuropeanLeagueAgainstRheumatismcollaborativeinitiative[J].AnnRheumDis,2015,74(10):1789–1798.
任卫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09日 64 0 0 -
降尿酸药物: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用药区别?
降尿酸药物: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用药区别?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推荐,痛风降尿酸治疗的一线药物发生了改变,非布司他和苯溴马隆均成为一线治疗药物,别嘌醇因其引发的超敏反应需谨慎使用。推荐别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为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推荐别嘌醇或苯溴马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单药足量、足疗程治疗,血尿酸仍未达标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尿酸药物。01、作用机制不同1、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属于抑制尿酸合成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的合成,降低血尿酸水平。2、苯溴马隆:属于促尿酸排泄药,通过抑制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1,抑制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02、适应症1、别嘌醇:可用于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痛风、继发于恶性肿瘤的高尿酸血症、器官移植后高尿酸血症,以及草酸钙性结石病。2、非布司他:尚无应用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包括器官移植)的研究,因此不建议应用于尿酸盐大量升高的患者,如恶性疾病、Lesch-Nyhan综合征。3、苯溴马隆:适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痛风以及痛风性关节炎非急性发作期。03、优、缺点对比苯溴马隆优点:口服易吸收,其代谢产物也具活性,服药后24小时血中尿酸为服药前的66.5%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胃肠道不良反应。缺点: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功能的异常,以及出现皮肤过敏的表现。苯溴马隆的禁忌证包括对于孕妇或者有怀孕打算的患者,不建议使用。对于哺乳期的妇女也是禁用的,而且不推荐儿童使用。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有泌尿系结石的患者,以及出现重度或者中度的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也是禁用的。非布司他优点:为新型降尿酸药物,过敏反应少,如果对别嘌醇过敏的患者非布司他可能是首选。对肾损害较小,适合肾功能不全和肾结石患者。同时有非常好的降尿酸效果。使用较方便,即可达到降尿酸效果,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缺点:因为其通过肝脏代谢,部分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需要注意的是其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建议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非布司他应该谨慎,不作为首选。18岁以下儿童副作用暂不明确,不推荐使用。别嘌醇优点:一般来说,别嘌呤醇适合慢性原发性或继发性痛风的治疗,尤其是控制痛风急性发作期,同时需要用秋水仙碱或其他消炎药。儿童使用时应根据年龄、体重降低用量。缺点: 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受损,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超敏综合征。比如出现剥脱型皮炎,在最初服用的一段时间最容易发生,需要警惕。04、降尿酸药治疗策略确定血尿酸目标值2016年版《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认为,将血尿酸降低至360μmol/L以下,可控制病情,促进已有痛风石的溶解,同时可预防肾病的发生。选择降尿酸药物国外指南:肾功能正常的痛风患者,首选别嘌醇;当无法耐受别嘌醇时,或增加剂量后血尿酸仍然无法达标者,考虑换用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国内指南:对于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非布司他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较别嘌醇更具优势。需提醒:非布司他的心血管风险大于别嘌醇;HLA-B5801基因阳性者禁用别嘌醇;有肾结石的患者禁用苯溴马隆。降尿酸疗程关于何时应停止降尿酸治疗,学界仍无定论。目前已有研究显示,无临床症状且每年复查血尿酸保持在<420μmol/L的患者经过5年治疗后停止降尿酸治疗,痛风复发的风险未明显增高。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属于抑制尿酸合成药,虽然不会增加尿液中尿酸浓度,但会增加尿液中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浓度。为了预防黄嘌呤结石的形成,在服用别嘌醇和非布司期间,均应增加饮水量,必要时碱化尿液。特别提醒: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都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开始用药前需测定肝功能,长期用药时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究竟选择哪一类药物,根据指南,对抑制尿酸生成药和促进尿酸排泄药都是同等推荐,均为一线治疗药物,建议大家综合考虑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肝肾功能、合并症及经济能力,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来源医伟达内分泌在线
任卫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26日 90 0 0 -
舌尖上的痛风,痛风三字经
谢宝钊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31日 37 0 2 -
科普文献-痛风性脚痛
痛风,一种令人痛苦不堪的疾病,而其导致的脚痛更是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点。这种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折磨,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痛风性脚痛往往来势汹汹,毫无预兆。它可能在深夜悄然来袭,将患者从睡梦中惊醒,就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瞬间打破了宁静。起初,疼痛可能只是轻微的不适,但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迅速加剧,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在脚部无情地切割。疼痛的部位通常集中在大脚趾的关节处,但也可能波及到脚踝、脚背等其他部位。受影响的关节变得红肿、发热,仿佛被点燃了一团火,皮肤紧绷发亮,触碰时疼痛更是剧烈难忍。这种红肿热痛的表现,让脚部看起来就像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球”。痛风性脚痛的强度堪称一绝。患者常常用“痛不欲生”来形容,那种疼痛仿佛是骨头被碾碎、神经被拉扯,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即使是轻微的风吹过或者床单的轻轻触碰,都可能引发难以忍受的剧痛,使得患者连最基本的日常活动,如行走、站立都无法完成,只能卧床休息,备受煎熬。疼痛的持续时间也是痛风的一大特点。短则数小时,长则数天甚至数周。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患者的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焦虑和无助感也随之而来。痛风性脚痛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如果患者不注意饮食控制、生活习惯调整以及规范治疗,痛风很容易再次发作,而且发作的频率可能会逐渐增加,疼痛的程度也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病因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大幅增加。嘌呤在体内经过一系列代谢转化为尿酸,当摄入过多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会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在血液中溶解度有限,一旦超过饱和浓度,便会形成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沉积在脚部关节,尤其是大脚趾关节,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疼痛。遗传因素在痛风的发病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痛风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痛风患者,那么其亲属患痛风的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尿酸的代谢过程,导致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从而增加痛风的发病几率。肥胖者体内脂肪含量较高,脂肪细胞会产生一些物质,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使血尿酸水平上升。肥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影响尿酸的排出,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饮酒导致痛风性脚痛,酒精在体内代谢时会产生乳酸,乳酸与尿酸竞争排泄通道,从而减少尿酸的排出,使血尿酸水平升高。特别是啤酒,本身就含有较多嘌呤,更易诱发痛风。肾脏功能异常,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如果肾脏功能出现问题,如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会导致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水平升高,进而引发痛风。一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导致痛风性脚痛。某些血液病、恶性肿瘤在治疗过程中,细胞大量破坏,核酸分解增加,使尿酸生成增多;一些利尿剂、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影响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风的发生风险。诊断详细了解症状的发作频率、疼痛的特点、饮食和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体格检查脚部的关节,观察是否有红肿、压痛、畸形等表现,其他关节和周围组织,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脚痛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在痛风性脚痛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血尿酸水平的检测是最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血尿酸水平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痛风的可能。在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可能会暂时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炎症反应和整体健康状况。关节液检查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关节液中是否存在尿酸盐结晶,可以明确诊断。但由于关节液穿刺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对于痛风性脚痛的诊断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治疗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旨在快速止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依托考昔等,能有效减轻炎症和疼痛。秋水仙碱也是常用药物,但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副作用。若疼痛难以控制,糖皮质激素成为“最后的防线”,但因其潜在的副作用,使用需谨慎。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负重,以减轻脚部的压力和疼痛。在疼痛缓解后的间歇期和慢性期,降低血尿酸水平是治疗的核心。饮食控制至关重要。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避免饮酒,尤其是啤酒,增加蔬菜、水果和水分的摄入。药物治疗,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苯溴马隆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能有效地将血尿酸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碱化尿液,通过服用碳酸氢钠等药物,促进尿酸盐的溶解和排出。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劳累和受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代谢平衡,减少痛风的发作。需要强调的是,痛风性脚痛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定期复查血尿酸、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还应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摆脱疼痛的困扰,重新迈出健康、自信的步伐。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23日 59 0 0 -
无需缝合的痛风石切除术(4天出院)
男,69岁,广东河源人,痛风4年,2年前出现肘关节痛风石,进行性增大。2024年8月12日入院,8月13日安排手术,手术时间绝半个小时,顺利清除痛风石。8月15日换药,痛风石伤口愈合良好,无需缝合。8月16日安排出院。从入住到出院,前后总共4天。微创痛风石手术,高效、快捷。✌️
谢悦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16日 204 0 2 -
16岁患者的巨大痛风石完全消失(附随访图片)
患者,男,16岁,右侧第二足趾巨大的痛风石。2022年11月患者来慕名来门诊求医,想做微创痛风石手术,我对说:“你的痛风石太大了,包裏了肌腱、神经与血管,手术效果不会很理想,而且你还年轻,手术可能会留下疤痕。服药,就能完全使痛风石消失。我建议你服药治疗,请相信我”。当时我发了一个朋友圈。患者选择了药物治疗,其后一直坚持规范降尿酸治疗,痛风石慢慢缩小。2023年11月2024年8月从图片可见,右侧第二足趾巨大痛风石接近消失。从本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规范的降尿酸治疗,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让痛风石完全消失。关键在于:一是选对医生。你选择的医生,必须非常专业。二是你的内心要笃定。你要无条件按医生的要求去做。最后,还需要时间,相信时间的力量。痛风石的消失,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往往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
谢悦胜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12日 269 0 2
痛风相关科普号
程开源医生的科普号
程开源 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运动医学科
70粉丝428阅读
严青然医生的科普号
严青然 主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
风湿病科
674粉丝7733阅读
邹晓燕医生的科普号
邹晓燕 主任医师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150粉丝4.1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王鸣军 主任医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 59票
类风湿性关节炎 38票
强直性脊柱炎 34票
擅长:擅长对各种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多肌炎、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各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各类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骨质疏松、成人斯蒂尔病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推荐热度4.0谢悦胜 主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 10票
擅长:①痛风与高尿酸血症 ②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炎性肌病、血管炎 ③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反应性关节炎等关节病变 ④各种疑难杂病 -
推荐热度3.9杨春花 主任医师北京电力医院 风湿免疫科
类风湿性关节炎 46票
强直性脊柱炎 26票
红斑狼疮 10票
擅长:关节炎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对各种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白塞病、自身免疫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