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预防胆囊癌的发生?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胆囊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
胆囊癌具有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亟需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策略,进行胆囊癌预防知识的科学普及;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亟需加强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及对高危人群的密切随访。
胆囊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一、明确的危险因素
1.胆囊结石: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胆囊结石直径和数目与胆囊癌的发生呈正相关;胆固醇和混合胆固醇类胆囊结石危险度更高。
2.胆囊息肉样病变:
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有以下特征:
(1)直径≥10 mm;
(2)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
(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3 mm/6个月);
(4)腺瘤样息肉。
3.胆囊慢性炎症:
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或点状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囊壁钙化可形成瓷性胆囊,约25%的瓷性胆囊与胆囊癌发生高度相关。
4."保胆取石"术后胆囊:
"保胆取石"术后,导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未消除。
二、可能的危险因素
1.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
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胰液逆流入胆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引起黏膜反复再生和修复,最终导致胆囊恶变。约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变异。
2.胆囊腺肌症:
约6%的胆囊腺肌症患者合并胆囊癌。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结石时,或当术前影像学检查不能确定胆囊腺肌症是否癌变时,特别是胆囊壁厚度>10 mm时,建议尽早手术。
3.胆道感染:
胆道系统慢性感染会增加胆囊癌发生风险。常见致病菌有沙门菌和幽门螺杆菌,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导致的持续炎症诱导胆汁酸和代谢物降解有关。
4.肥胖与糖尿病:
肥胖症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增加胆囊癌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是形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作用会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5.年龄和性别:
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女性胆囊癌发病率是男性的2~6倍。月经初潮早、更年期晚、多胎怀孕和生育的女性,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增加,可能与雌激素促进胆汁淤积、结石形成有关。
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的患者,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7.遗传学和基因突变:
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者,胆囊癌发病风险亦增加。
8.吸烟:
吸烟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剂量、吸烟时间呈线性正相关。
9.化学暴露:
胆囊癌患者外周血中黄曲霉毒素、重金属(镍、镉、铬等)水平高于健康人群,可能与细菌释放β-葡糖醛酸酶或化学性游离毒素直接接触胆囊黏膜,诱导癌变发生有关。
怎么预防胆囊癌的发生?
对伴有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保胆取石"是不规范的治疗方法。
若不手术者,应每3个月到大型医院肝胆胰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行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进行密切随访。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