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侯剑刚 三甲
侯剑刚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泌尿外科

膀胱癌的诊断,治疗及微创治疗

1638人已读

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膀胱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于儿童。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发年龄50~70岁。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

膀胱癌的病因复杂,既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又有外在的环境因素。较为明确的两大致病危险因素是吸烟和职业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吸烟可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6倍,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膀胱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另一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是与一系列职业或职业接触有关。现已证实苯胺、二氨基联苯、2-萘胺、1-萘胺都是膀胱癌的致癌物,长期接触这类化学物质者患膀胱癌的概率增加,职业因素所致的膀胱癌患者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25%。与膀胱癌相关的职业有铝制品、煤焦油、沥青、染料、橡胶、煤炭气化等产业。

大约有90%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最初的临床表现是血尿,通常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全程血尿,有时也可为镜下血尿。有些患者是在健康体检时由B超检查时发现膀胱内有肿瘤。有10%的膀胱癌患者可首先出现膀胱刺激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

检查方法包括尿常规检查、尿脱落细胞学、尿肿瘤标记物、腹部和盆腔B超等检查。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膀胱镜、静脉尿路造影、盆腔CT或/和盆腔MRI等检查明确诊断。其中,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最主要方法。

膀胱尿路上皮癌分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和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用膀胱灌注治疗预防复发。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和膀胱鳞癌、腺癌患者多采用全膀胱切除术治疗,有些患者可以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也可先进行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的方法。

约70%的患者经尿道电切术后复发,术后膀胱内灌注卡介苗或化疗药治疗可使复发率降为25%~40%。常用的灌注化疗药物有丝裂霉素、阿霉素、噻替派、羟基喜树碱等。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60%~70%。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

适应证

膀胱肿瘤的肿瘤范围直径在5mm以下,外向性癌和内翻乳头状癌直径在5cm以下,浸润性癌B1T2期,低级别。

麻醉方式

可选择全麻、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骶麻

禁忌证

1.严重的心脏血管疾患。

2.凝血功能明显异常。

3.非移行上皮肿瘤,如腺癌、鳞癌。

4.急性膀胱炎

5.脊柱畸形不能平卧者。

6.尿道狭窄未治者。

手术步骤

1 初步膀胱镜检查 在进行膀胱肿瘤电切术之前,先对膀胱肿瘤的分期和分级以及肿瘤周围膀胱粘膜的情况进行了解。

2 插入电切镜,电切到肌层 所有适合电切的膀胱肿瘤应该将基底部切开,直达肌层。切除的技术,根据肿瘤的大小、肿瘤是否为乳头状、带蒂、或广基和实体以及根据其位置而略有不同。

术后处理

正常情况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后的第1日可去除导尿管,第2日可出院,出院前预约复查日期和膀胱开始灌注化学药物的日期。

术后并发症

1.血块积存 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后应密切注意血块积存和因其引起的休克。应插一气囊导尿管,并用膀胱吸引器将膀胱内血块排空,用消毒冲洗液冲洗膀胱,直到回流通畅。一般情况下,不需将病人送回手术室,在麻醉下经电切镜鞘排空血块和电凝止血。

2.尿外渗 膀胱穿孔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导致尿外渗。病人可有腹痛,有时发热,下腹可有揉面感。正常情况下只须用导尿管持久引流膀胱即可,但当有穿孔和血块积存同时存在时,最好将病人送回手术室,在麻醉下清除血块并电凝出血点。

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对于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第一次膀胱肿瘤电切后2~6周内再次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减少肿瘤复发的手术治疗。适用于膀胱肿瘤切除不完全、高级别肿瘤、T1期肿瘤和标本病理检查未见肌层者。

侯剑刚
侯剑刚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