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情” 案例分享
深夜,手机信息的提示音又一次把刚刚入睡的我吵醒,一看表指针指向凌晨两点十分,从晚上10点开始到现在,我已经收到30多条信息了,“李主任,我很想你了…”“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我不能没有你”等等。我知道又是她----我的一个患者
患者娟,女,38岁,已婚,自幼被抱养,由养父母抚养长大。在16岁读初三时得知她父母不是亲生的,患者认为同学都看不起她,感觉很自卑,没有依靠,渐出现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感觉生活没有意思,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暴躁易怒。结婚后,与其丈夫关系一般时常打骂父母和孩子。曾四处求治,诊断为抑郁症,治疗效果欠佳,病情时常反复。经他人介绍来到我们医院心理科,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3周后患者的抑郁情绪有所缓解,自杀的观念消失。约在4周时,患者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便出院了。
出院后继续门诊心理治疗,约定一周一次,但患者每天找各种理由来咨询室,但又不谈咨询的问题。每次来都打扮一番,精神状态明显好多了,给我打扫卫生,打水,约我吃饭,给我买小礼物,中午早早把饭买好放在办公室。患者有事无事不停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提出要到我家当保姆,有时还尾随到我家….使我的生活、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我意识到该患者对我产生了移情。很少有人知道,心理医生这一职业也存在一种危险,那便是发生在患者与心理医生之间的“移情”和“反移情”。移情是指在心理治疗中,患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心理医生身上。这种关系的缠扰,是因为患者害怕丧失一种关系,所以试图用所有办法去和心理医生形成连结,患者这样做并不是要伤害医生,只是她在重复某种关系模型。
按照心理医生的职业规范要求,该患者需要转介,当我委婉表明要替她介绍另一位心理医生时,她表情诧异,绝望地瞪着我,这种情况下如果换心理医生,她一定会认为我讨厌她,从而陷入极度自卑,不仅几个月的治疗效果毁于一旦,还将导致病情恶化。
我想起我导师曾说过“不论男女患者,移情是经常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心理康复是有帮助的。”但我知道,对于该患者要慎重,因为其有严重的自杀行为。
有一天早上,患者又早早在我诊室等候,这一次是她母亲陪同的,其母亲述,患者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会笑了,不再打骂孩子,也不再和父母吵架,知道打扮自己了,没有出现想要自杀的想法等等,内心甚是感激。此时患者像个乖巧的女孩坐在妈妈身边。其母补充了一句“李主任,娟在家天天念叨李主任好,我们的邻居都问我,那个主任是男的还是女的?”借此机会,我很含蓄的表明,患者一周来一次心理治疗就可以了,其母马上明白了我意思,马上对患者说,“以后只有心理治疗的时候来医院,以后不要来了,影响李主任的工作。”娟确实影响了我的正常工作,我心里暗自庆幸,是她母亲阻止的,该不会对患者产生影响吧。
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担心她出事。果然,三天后,她的母亲和家人突然将患者搀扶进入我的诊室,说她服安定药自杀…只见她双眼紧闭、头发凌乱、衣服不整,口中不停喃喃自语“李主任、李主任”,仅仅三天时间已变得面容憔悴。好在患者自服安定的量不大,有惊无险。
我无法拒绝,希望借助移情的力量完成治疗,使她摆脱抑郁症的折磨!但我必须通过一些伦理设置来保护这种关系,对自己是一种保护,对患者更是一种负责,因为把关系搞得很混乱,治疗的能力会消弱。
我需要其他人的介入,来扰动这种治疗关系,在我与患者之间要有一个缓冲系统。办公室林科长对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和劝说,在一定程度上让失去理性客观判断力的患者客观的审视这种感情。
在以后的心理治疗中,进展顺利,与患者共同分析移情的性质和产生原因,把移情意识化,患者逐渐走出心灵困惑,重拾生活的快乐。
今天,我与各位同仁分享我的案例,希望大家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本文是李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