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呈上升趋势。高血压病不仅使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发生改变,而且可发生心、脑、肾等器官继发性病变,使其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压住院患者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血压的症状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偶尔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升高,一般高血压常见症状有头晕、头胀痛、失眠、健忘、多梦、耳鸣、易激动、心悸等,当高血压患者有夜尿增多时,则提是肾功能开始有改变。
二、高血压的诊断
在平静坐位状况下,先后两次不同时间按正确方法测量血压均超过140/90 mm Hg, 则考虑为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期间,血压测定在正常范围内仍属于高血压。
三、高血压健康教育现状
高血压目前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状况: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高血压病治疗中患者常常出现-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如: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用药断断续续;血压一下降,便立即停药;长时间服药而不定期复查血压;单纯依赖降压药,不做综合性治疗,盲目长期服用-种类型的降压药;不求医、相信自己购药治疗;血压只是偏高,自认为不值付冶疗;担心药物副作不愿长期服用降压药等等。
四、加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1) 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强调遵医嘱用药的目的和意义,向患者介绍高血压对心、脑、肾三大脏器的严重危害,使 患者认识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是促进降低血压,还可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 提高生存质 量。
(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做到定时定量、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控制总热量摄入,给 予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及钙的饮食,对患者及家属着重强调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如果每日摄入钠在3~5 g,可降低血压 3~5 mmHg。同时教育患者戒烟限酒,烟酒是诱发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6]。吸烟有害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吸烟后可加快心率促进动脉硬化,增加血液粘稠度等,并易发生心肌梗死、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等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所以高血压患者应戒烟。
(3)指导患者掌握血压变化规律,用正确的测量血压方法自我血压监测,可根据自身情况每天晨起、上午、下午和睡前自我测量血压,情绪波动时也应测量血压。
(4) 指导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 向患者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及情绪激动都会使血压升高,指导患者学 会心理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高血压病本身就是- -种终生性疾病,不能治愈,需要终生服药,再加上目前生活节奏快,对于中青年患者,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又大,所以单纯药物降压一般效果都不好,所以我们针对这部分患者,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与其谈心,教导患者听听优美音乐,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与此同时,还应指导患者的家属给患者多-.些宽容、支持,为患者创造- -个轻松愉悦的环境。
(5) 指导患者合理运动与休息, 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 强度、时间频率,选择适 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采用慢跑、散步、游泳、打太极拳等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但运动量不宜过于激烈,尤其是老年人,可以选择快步行走、打太极拳、游泳、练瑜伽,骑自行车等。锻炼的时间因人而异,锻炼的强度要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小到大,注意劳逸结合,运动的时间、强度、频率以运动后不感觉明显疲劳为宜,避免竞技性和力量型运动,运动量以轻度呼吸加快,运动后次日晨感觉舒适,无持续性疲 劳或其他不适为标准。
(6) 指导患者远离危险因素, 主要有吸烟、 高血脂、 糖尿病遗传、肥胖等,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保持生活规律,还应戒烟、酒,保证充分 的睡眠,同时 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 力排便可使血压升高,并增 加心脏负担。
(7)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的摄入,积极运动,减轻体重, 将 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通过改变不 良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困扰。
高血压不但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医疗费用很高。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形式,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转变不良生活方式,培养健康行为。高血压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故应认真做好住院前、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的病因、发病特点及其危害,教育培养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监测血压,明确高血压是可以预防的、明确定期随访随诊的重要性和坚持终身治疗的必要性,正确认识高血压药物的服药方法、作用,明确高血压是可以控制和治疗的也要进行健康教育,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会自我监测、自我监督,给治疗护理创造良好环境。
本文是李师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