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怎么治疗---关于治疗决策(原创,谢绝转载)
恶黑脑转移发生率高第三常见的脑转移肿瘤,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首诊晚期患者的脑转移发生率约为20-40%。病程中超过50%会发生脑转移,尸检脑转移发生率75%,常为最先发生进展的部位。恶黑脑转移预后非常差,常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反应迟钝、痴呆,癫痫发作, 运动障碍等,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中位生存时间仅4-6月。而脑转移数量较多(> 3)或软脑膜受累的患者预后更差。
随着精准医学发展及放疗设备的更新,脑转移的模式治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前,只有单一的全脑放疗,脑转移治疗效果差强人意,直到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出现,开启了脑转移治疗的新篇章,根据病灶多寡逐步实现了脑转移精细化的分层治疗。脑转移患者的OS不断延长。目前脑转移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观察和支持治疗,激素治疗,全脑放疗,手术,放射外科治疗(包括单次SRS或分次SRT)以及全身治疗(包括化疗/靶向/免疫)。
靶向治疗
基于III期BRIM-3试验结果,维莫非尼被批准治疗BRAFV600 突变的转移性黑色素瘤,奠定了靶向药物一线治疗的。我们知道维莫非尼是小分子抑制剂,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因此从法国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中,也可以看到,脑转移患者和无脑转移患者的缓解率相似 62.3% vs 58%。另外BRAF突变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脑转移发生率从42%下降至25%,明显降低了脑转移发生风险。因此,靶向药物的确改善了BRAF突变脑转移患者预后。特别是,如果通过双靶两药联合,可能会取得2年以上的中位生存。
既往脑转移预后评估采用的是GPA评分系统,随着靶向药物的应用,将基因突变情况整合入GPA预后评分系统,产生了新的恶黑脑转移预后评分,分层效果更加明显,特别是3.5-4分患者,预后从13.2月提升到34.1月,这从侧面体现了靶向药物的优越性
免疫治疗
既往,无BRAF基因突变的恶黑脑转移患者,无明确有效的药物治疗。随着免疫治疗如火如荼的开展,最新的研究颠覆既往认知,其实中枢神经系统内、外周都存在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免疫治疗改善了BRAF-脑转移患者的预后,降低了颅内新发病灶风险。(下表为为免疫治疗脑转移相关临床研究数据)
放射治疗
在靶向和免疫药物如此优越的情况下,对放疗的治疗策略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引起了诸多的争议。如,EGFR-TKI与放疗的开展时机及模式:谁先谁后?联合or单用?选择哪一种放疗方式(尤其是寡转移灶1-3个/3-5个):WBRT?SRS?SRS+WBRT?
首先看下靶向药物。在MO25743研究中,维莫非尼颅内病灶缓解情况。初始有效率18%,疾病进展比例32%,完全缓解比例微乎其微,只有1%。绝大部分患者为部分缩小及稳定,也就是说其实绝大部分患者影像学上脑转移病灶将持续存在。而肿瘤中位体积改变仅30%,因此大多数患者病灶体积缩小并不理想。
再看下免疫治疗。通过checkmate204研究,采用双免疫治疗(o药+伊匹单抗)治疗未曾接受局部治疗的无症状脑转移。
起效时间约1.6月。初始有效率高59%,进展无效比例27%,完全缓解比例低29%。绝大部分为部分缓解及稳定,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患者影像学上脑转移病灶将持续存在。从肿瘤体积上看,中位改变57.1%,近半数体积缩小不到一半。
因此无论是靶向还是免疫药物,放疗在恶黑脑转移中占位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须采用联合治疗的策略。
目前脑转移放射治疗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另一种是全脑放疗.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SRS副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坏死,wbrt是认识功能障碍。针对不同的脑转移患者需要仔细考虑不同的治疗方案的风险/获益比。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患者本身因素年龄,KPS评分及伴随疾病情况二是肿瘤本身因素,包括大小,部位,颅外病变情况,病理分型,影像学表现。
对于有限个数脑转移,指南推荐SRS优先,不建议进行局部加量+全脑的联合治疗模式,因为在SRS基础上加入WBRT,虽然略微
而对于多发脑转移进行阐述最重要的一篇文献是发表于lancet上的日本多中心观察性研究,包含了1194例患者,生存曲线图显示,2-4个,5-10个转移瘤患者间生存相仿。而实际上,mms,脑膜转移发生率,治疗并发症上也无明显差异。总体积而不是肿瘤个数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因此2018年NCCN指南中,指南指出srs和全脑放疗一样也可以用来治疗广泛转移的多发脑转移瘤。
目前。放射外科设备重多。伽马刀具有无与伦比的适形性和选择性,但是需要放置头钉固定头架,另外其最大的缺陷是受病灶大小限制,多用于3cm以下的肿瘤。射波刀只需要面罩固定,可治疗全身肿瘤,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多分次照射,精确度仍可以达到亚毫米级,除了小肿瘤与伽马刀局部控制率相仿外,也可治疗稍大体积的脑转移瘤。无论是有限个数脑转移还是多发脑转移,多分次SRT技术都是一个比较好的局部治疗方式,当然如果是弥漫性转移或者脑膜转移,还是需要选择全脑放疗。
总的说来,脑转移涉及学科众多,包括神经外科,放射外科,放疗科,化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姑息治疗…另外还需要考虑各种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应用顺序,协同作用,毒副作用),因此需要根据患者本身做出个体化治疗决策。
本文是王鑫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