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泡脚养生的误区———转载《健康财富》岳继慧对我的采访

发表者:李黎 人已读

70岁的陈先生最近一段时间发现走路很吃力,出门散步没多久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需要停下休息片刻之后才能继续走。起初他觉得是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并没有很在意。但随着气温降低,他开始感到腿发冷,于是每天睡前用热水泡脚,没想到症状越来越严重了,最终只能来到医院求救。经过检查,医生告诉他,他的症状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导致的,并且患有这种缺血性疾病的人,并不适合泡脚。“老寒腿”因何而来?很多人都听说过“老寒腿”,顾名思义,是指老年人出现腿怕冷、疼痛等症状,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老寒腿”因何而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李黎介绍,这种症状相当一部分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有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为12%,非常值得引起民众警惕。其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这种全身性血管疾病在腿部的表现,与人们熟悉的“心梗”“脑梗”发病机理是一致的,故而也有人称之为“腿梗”。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胡吃海喝”“久坐少动”“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疾病发病率激增,同时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弹性降低,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也大幅提高。此外,李黎主任提醒读者,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会引起下肢缺血性表现,临床上需要进行鉴别。常见的有糖尿病足、大动脉炎、血栓性脉管炎。1.糖尿病足: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末梢神经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损害,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病、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常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感染三种因素协同发生作用。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史。2.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在年轻人中更多见。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被称为伯格氏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下肢多见。表现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和游走性表浅静脉炎,严重者有肢端溃疡和坏死。常见于有抽烟史的青壮年男性。泡脚养生虽好,却不是人人都适宜在冬天,睡前用热水泡脚是很多人的习惯,感觉泡脚之后全身暖洋洋的,有助睡眠,甚至还有人会在水里加入各种中药材,作为养生的方式。泡脚虽然很舒服,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是不适宜泡脚的。李黎主任分析说,因为这种疾病患者本身由于血管狭窄、堵塞造成了下肢缺血、缺氧,而热水泡脚的时候,周围温度升高、血管扩张,会进一步加重缺血、缺氧的症状,导致病情更为严重。因此一旦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千万不要用热水泡脚了。同样的道理,热疗的方式也不适宜。此外,如果患有糖尿病足、静脉血栓等疾病,也不适宜热水泡脚。但是,若是“腿脚发冷”并非缺血性疾病导致,而是神经性因素如腰椎管狭窄引起,那还是可以泡脚的。总之,李黎主任建议,对于出现腿脚发冷、疼痛等症状的人群,一定要先明确病因,然后咨询专科医师是否适宜泡脚,而不是自己盲目养生。“走不动路”“间歇性跛行”应及时就医李黎主任指出,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较高的发病率相比,市民普遍对这种疾病认知度较低,对早期表现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延误了病情的及时诊断。生活中,不少老年人像前文提到的陈先生那样,认为“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很正常”“休息休息就好了”。但实际上,“走不动路”、“无法走长路”正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典型症状。由于腿部动脉狭窄、缺血,导致血供不足,患者往往在走了一段路(根据病情轻重,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过程和状态再度出现,这种表现在医学上被称为“间歇性跛行”。这个阶段是及时察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时干预的最好时机。随着病情的进展,腿部动脉的血供越来越不足,患者逐渐会感到腿脚发冷,甚至疼痛。尤其是在半夜更为明显。临床上不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会在夜半时分坐起揉腿,否则睡也睡不好。到了这种静息痛的阶段,再就医其实已经有所延误了。如果任由病情再继续发展,血管彻底堵塞,肢体末端的血液无法得到供给,将会导致从末端开始溃疡、坏死。脚趾首当其冲。遗憾的是,到了这个阶段还有一些患者误以为是甲沟炎、感染所致,最终脚趾坏疽不得不截肢。因此,李黎主任强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要尽早就医,抓早期、抓病根。对老年人来说,腿脚不便不是“当然”,当发现“走不动路”“间歇性跛行”时,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诊,查明原因,以免耽误病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并不困难。李黎主任介绍,超声检查是最基本、简便的检查方式,MRA、CTA相对更为精确,DSA造影检查则可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就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李黎主任强调,这一疾病需要从根源上入手,进行综合性治疗,关键是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对狭窄、堵塞的血管进行再开通。对于缺血不太严重,一般一次可步行500米以上的患者,可以先尝试药物治疗,改善动脉硬化的症状。如果缺血较为严重,无法一次步行500米,或者就医时已经较晚,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了。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血管外科的治疗主要包括开放性的搭桥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类。前者和心脏搭桥手术的概念是相似的,通过开放式的创口再造一条血管通路,让血液能够重新畅通。不过,由于搭桥手术创口较大,且该病患者多为老年人,高龄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手术风险高、愈合慢、易感染及引起并发症,所以近年来临床上该病的搭桥手术正逐渐减少。但对于动脉全程闭塞严重、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微创手术成功率低或者微创手术失败的患者,仍是推荐的治疗方式。微创手术对患者本身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要求比开放性手术要低,甚至可以采用局部麻醉,因此更适合老年人。采用微创手术,恢复得快,还可以进行再通,即多次手术,患者心理接受度也较高。微创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通过在患者大腿根部或者胳膊等部位做个非常小的穿刺口,通过导丝、导管的插入,最终到达并通过病变所在部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球囊扩张、血栓取出或者支架植入等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解除狭窄,恢复血流的供应,从而让不通畅的血管重新顺畅流动起来。如果就医时已经发生了坏疽,那么治疗就会更加复杂,需要先进行清创、处理感染灶,然后再通过血管再通,改善血供。李黎主任强调,已经发生坏疽的脚趾有时不得不采取截肢,并且一旦发生坏疽,之后两三年内死亡率非常高。病人往往不是死于“腿梗”,而是由于病情进展到了这个阶段,意味着全身动脉硬化的症状已经非常严重,脑梗、心梗的风险也剧增。因此,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觉得能“挺过去”。及时就医、及早干预,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悲剧发生。 改善生活方式,防治动脉硬化李黎主任强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治疗时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也就是说,除了要疏通堵塞的血管,更要从源头上防治动脉硬化。他提醒读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事项。第1,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基础性疾病,这些疾病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多少都会带上这几个“高”的帽子,确诊并不可怕,只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坚持治疗,同样可以把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就能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如有必要,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脂、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第2, 戒烟。吸烟对血管的伤害早已明确。长期吸烟可使人体小动脉处于痉挛状态,引起高血压,烟中的一氧化碳会造成血管壁内皮细胞缺氧,促使动脉硬化。吸烟者若是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动脉硬化的风险则更高。无论是什么年龄,吸烟都是一种陋习,戒烟是当务之急。第3, 合理运动。有些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爽利而干脆不运动,其实并不利于疾病的预防。若是久坐少动,血管更容易“堵”。当然,李黎主任也提醒老年人,运动要量力而行,切勿过头。临床上有一些老年人是在意外摔倒骨折后发现同时存在血管病变的,而且骨折还会加重血管病变,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所以运动要适度,安全最重要。第4, 营养均衡。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比如爱吃高糖、高油、高盐、高脂肪的食物,更容易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让血管变得更堵。提倡日常饮食搭配合理,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控制盐、油、糖的摄入,少饮酒或不饮酒。这样才能够更好预防动脉硬化。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