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罗坤 人已读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疝即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另一部位。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颈)、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肌耻骨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可分为:
斜疝
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
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股疝
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复合疝
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
可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进行分类:
易复性疝
在站立或活动时出现肿块,用手推送后可返回。
难复性疝
疝不能完全回纳,但未发生嵌顿。
嵌顿性疝
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嵌顿,但无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
可视为嵌顿疝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引起肠穿孔、肠坏死等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病因
产生腹股沟疝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与病人性别、年龄、家族史有关。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
腹壁强度降低
先天性解剖异常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婴儿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等造成腹壁强度降低。
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腹横筋膜、腹横肌及腹内斜肌的薄弱或缺损,如局部的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年老、久病、肥胖所致的肌萎缩等。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
年龄
老年人的腹壁较为变薄,容易因压力在腹股沟处形成缺损,进而引发腹股沟疝。
流行病学
根据北美和欧洲国家的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1‰~5‰,目前国内尚无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资料。
好发人群
婴儿、青少年及年老体弱者,以男性多发。
长期慢性便秘、慢性咳嗽、腹水等基础疾病者。
肥胖或超重、长期吸烟者。
女性妊娠期、重体力劳动,如举重等特殊人群。
诱发因素
长期的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造成腹内压力增高,常诱发腹股沟疝的形成。
症状
可复性肿块
站立时肿块明显,平卧时消失或回复正常,可反复出现,用手按住肿块并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
嵌顿、绞窄性疝
通常发生在斜疝,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是其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肿块还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其他症状
如嵌顿内容物为肠袢,不但疼痛明显,还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并发症
疝一旦嵌顿,自行还纳机会较少,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绞窄性疝症状较重,常伴有肠袢坏死、穿孔,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缓解。绞窄时间较长者,易引发急性炎症,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
就诊科室
腹股沟疝患者在自觉腹股沟处不适时,可到外科就诊,如已经确诊,可到疝专科就诊手术(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疝外科吴淼、罗坤、袁远洪医师)。
若如发剧烈腹痛,需尽快到急诊科就诊。
目前成人腹股沟疝只有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才能获得痊愈,非手术方法无法治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疝外科吴淼、罗坤、袁远洪医师)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疝外科(疝与腹壁专业组)罗坤撰稿
手术是治疗成人疝唯一有效的方法。我科是爱惜康疝外科学院培训基地,引入当前一流麻醉方法、手术方式、修补材料、管理流程,开展了各种入路的疝修补术。特别是在疝的日间手术(48小时入出院)、局部麻醉下超微创第三代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2018年在我省率先展开、目前保持开展手术例数最多)、腹腔镜各种腹壁造口回纳术(2013年在我省率先展开、目前保持手术例数最多)、腹腔镜下各种疝(腹股沟疝、切口疝、腹壁疝、食道裂口疝、脐疝、造瘘口旁疝等)修补术、各种复发疝、巨大疝、滑疝、老年人疝手术方面有鲜明特色。创伤小、无痛、恢复快,术后患者局部异物感小、不影响生育功能和性功能、不用换药和拆线、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和复发率低;切实实现疝患者疝始“善”终。该专业获得2013中华医学会全国疝外科手术大赛冠军。
联系方式:
1.门诊(推荐):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门诊(周一到周五均常规设有门诊),疝与腹壁外科医师门诊:每周三、四上午,吴淼主任医师及罗坤主治医师门诊(推荐网上预约挂号)。
本文是罗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