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不开刀植入心脏瓣膜
在您活动时是否有过前胸闷痛不适的感觉?那您可能是出现了心绞痛的症状。出现了心绞痛,要第一时间前往心内科门诊就诊。除了心电图,医生一般会开具一项叫作心脏超声的检查,您知道为什么吗?那是因为心绞痛的病因除了最常见的冠心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主动脉瓣狭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晕厥和左心衰竭。
什么是主动脉瓣狭窄呢?它是指主动脉瓣开放受限,就像一扇门不能够完全打开,致使左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流向主动脉的阻力增加。从左心室排出到主动脉血流量减少,引起一系列的心脑肾和全身乏力等供血不足症状。
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增长,主动脉瓣逐渐出现钙化引起瓣膜狭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主动脉瓣狭窄成为了常见的心脏瓣膜病,风湿性或感染性纤维钙化、二叶主动脉畸形也是导致主动脉瓣狭窄的原因。超过65岁的人,2%有主动脉瓣狭窄;超过85岁的人,发生率可高达4%。正常主动脉瓣口面积3.0--4.0cm2,一般当当瓣口面积减小为1.5cm2时出现症状,瓣口面积小于1.0cm2时为重度狭窄会引发严重危害。
轻度瓣口狭窄的患者,可有10年以上的无症状期;一旦进展为重度狭窄,病情会进展加速,并出现严重的症状,如晕厥或心绞痛,当出现症状时,患者平均寿命只有2年;如果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衰患者的寿命预计不超过2年;最严重的是20%患者可发生心源性猝死。
由于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解剖学上的病变,一旦形成没有特效药物能够解决问题。传统唯一有效的治疗是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需要正中切开胸骨,体外循环支持下心脏停跳,进行瓣膜置换。然而有高达30--40%病人,因为年纪很大,或合并多器官系统疾病,手术风险大幅升高,丧失了外科手术的机会。
2002年法国医师Criber经过探索成功完成人类首例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植入术,为这类无法手术的病人带来新的希望,也开展了一个新纪元,主动脉瓣膜狭窄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植入的适应症随着大型临床试验的成功逐渐扩大,这些过去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病人,有了新的不开刀治疗选择。这种手术方式仅需要在大腿根部穿刺一个小口,就可以顺着股动脉将人工瓣膜支架送入到心脏中释放替换原来有病变的瓣膜,新的瓣膜就成为一扇可以完全打开的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也成为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从临床实践观察,这项技术成功率非常高。因为越是简单的操作,越会带来更高的成功率和最少的并发症。哈医大四院心内科张明宇主任团队从美国克利夫兰心脏中心学习引进了该项技术,自2018年开展介入主动脉瓣植入手术,这些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主动脉瓣膜狭窄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介入主动脉瓣膜植入整个手术设计和过程并不复杂,外表看比传统手术只是少了一道刀口,手术采用穿刺股动脉完成,但是实际避免了切断胸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切开心脏,而且基本上不用输血,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无需传统外科术后的恢复休养时间,避免在ICU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治疗,围术期时间短、痛苦小,安全性高,适应症广,尤其适用于那些高龄、伴有严重肺部疾病、肝肾疾病的高危外科风险的换瓣病人。哈医大四院心内科致力于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打造成标志性技术,让更多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哈医大四院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本文是张明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