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文章
发表者:王宝崇 人已读
定义
疖肿是人体皮肤单个毛囊或皮脂腺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感染后形成较大块的红色肿物。多发及反复发作的,称之为疖肿。
病因
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皮肤擦伤、糜烂、溃疡等均有利于细菌在皮肤表面的定植、繁殖、感染。其他的诱因包括机体抵抗力低下、皮脂腺分泌过旺、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和长期使用激素等。
临床表现
疖肿多发生在人体受压的部位和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易发生于人体的头、面、颈、腋和臀等部位。
初起为毛囊性的炎症丘疹,后逐渐增大,呈红色的硬性的结节,有疼痛或压痛。经过2-3天后,结节化脓,坏死,形成脓肿,中央有坏死的脓栓,脓栓破溃以后,排出脓液,脓栓和坏死组织,脓肿消退,1-2周内行成瘢痕,痊愈。疖肿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有剧烈的搏动性跳痛,尤其如果疖肿长在前额或下颌等皮肤组织致密、张力较高的部位,会更加疼痛。有的患者会合并有发热,头痛不适等全身症状。发生在面部的疖,尤其是鼻孔和上唇处的皮损,因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若处理不当,或胡乱挤压会使细菌随血液进入颅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则病情十分危险。
营养不良、抵抗力较弱的小儿会有病情多发,此起彼伏,以致进入疖病期的情况,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毛囊性结节,然后化脓、坏死,形成脓栓,局部疼痛等,诊断不难。
疖病应与化脓性汗腺炎、蜂窝织炎及痈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1.系统治疗
如果皮损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内;大的和复发的皮损;皮损周围有蜂窝织炎;皮损对局部治疗无效时可系统使用抗菌药物。早期、足量、足疗程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常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最好根据细菌药敏试验来选择抗菌药物。
2.局部治疗
早期损害可外用抗菌药物包括鱼石脂软膏、2%莫匹罗星软膏、2%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辅以温热敷可促进皮损成熟、引流和症状的减轻;紫外线、红外线、超短波等治疗对缓解炎症均有效。
3.外科疗法
早期皮损和急性炎症期应避免切开,当疖已局限化和有波动感后,可切开排脓引流。
复发的疖病应预防自家接种。有人认为鼻腔或肛周及相邻的皮肤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部位经常清洗,局部外用抗生素乳膏,经常换洗衣物和洗手。复发的疖病可口服利福平,连服10天,合并用氯唑西林,每日4次,或小剂量克林霉素,连服3个月。治疗无效的复发病例也可使用阿奇霉素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预防
增强抵抗力,寻找并去除降低抵抗力的潜在疾病,避免外伤和挤压。疖病的预防主要是防止自身接种。
本文是王宝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