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幺远 三甲
幺远 主任医师
北京儿童医院 中医科

脾胃不和,如何调理

3100人已读

中药里的“脾胃”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不是现代医学所指的脾脏与胃,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食道、胃、肠、肝、胰腺等等)。脾胃功能失调,往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消化不良,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脾胃病或脾胃不好,一般是指以消化不良或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胃胀、胃痛、泛酸、嗳气、反胃、呕吐、腹泻等。很大程度上,调理脾胃就是调理消化功能,所以饮食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不同的食物,那么对于脾胃不好的人群来说,吃什么,怎么吃才合适呢?


“脾胃不好”,吃什么?

首先说吃什么。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消化不良症状发作时

我们应该进食一些相对软的食物,要避免粗糙的、高纤维素的、刺激性的如特别酸的、特别辣的、特别甜的、高盐的这些饮食。《黄帝内经》中对于五味“酸苦甘辛咸”有详细的论述,五味对应着五脏又各入五脏,“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所以不能格外偏好于某一味。其次,要忌烟、酒、咖啡,忌食容易导致胀气的食物,如花生、豆类、坚果类、洋葱、蒜、薯类、糯米等,还要忌油腻的食品。

这些食物不仅不易消化,更会加重病情。同时还要避免过烫、过冷的食物,这些都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粘膜充血,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还有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胀、呕吐腹泻等症状。只要不违反以上原则,大多数的食物是可以吃的。没有必要过分的忌口,有些人过分的忌口,甚至不敢吃米、面等食物,每天仅仅喝粥,这样不但不能缓解消化不良,反而导致营养不良,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二种,平时缓解时

以上原则还是应该遵守,但可以稍微放宽一点。比如说偶尔吃点酸的,微辣的,甜的;烧的酥一点的豆类和大部分的蔬菜水果都可以适当吃一点。不太油腻的肉类也可以吃。但是生冷的东西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尽量不要吃从冰箱里直接拿出来的水果饮料等。消化不良的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糯米做的东西要浅尝辄止,千万不能多吃,每逢端午、重阳、春节前后,蔡淦教授经常会特意叮嘱脾胃病患者,慎食年糕、粽子、重阳糕等这一类糯米食物,一来脾胃虚弱者难以消化,二来经常会诱发胃酸、烧心,进而导致胃病发作。


“脾胃不好”,怎么吃?

接下来谈怎么吃。良好的饮食习惯其根本不在于所谓的“忌口”,或者民间流传的“喝粥养胃”等等,而是在于两点:有规律和少刺激。何为有规律?我把它归纳为“四定”。


1.定时吃饭。三餐有相对固定的时间,三餐间隔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控制在4-6小时为宜。千万不要饱一顿饿一顿或吃了上顿没下顿。

2.定量进餐。每餐以7-8成饱为宜,忌暴饮暴食,三餐保证之外尽量不要加餐。

3.定速进食。进食时做到细嚼慢咽(一口食物在嘴里应经过15~30次咀嚼),控制速度,忌狼吞虎咽,忌囫囵吞枣。

4.定期运动。运动能够促进和调节消化功能,能够健脾胃,促进疾病恢复。何为少刺激?那就是避免长期大量摄入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浓茶及过于辛辣或过烫过冰的食物。刺激性饮食通常是脾胃病患者发病的诱因之一,蔡淦教授在临证问诊时尤其重视这一因素,时常告诫患者饮食宜清淡,否则病情反复难以控制。


此外情绪放松,避免精神刺激也很重要,蔡老常说现如今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压力大,各种疾病的发生“有因病致郁者,亦有因郁致病者”,故自我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也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只要合理饮食,一段时间之后,脾胃功能定能有所改善,对于全身整体健康也是大有裨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幺远
幺远 主任医师
北京儿童医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