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夏国志 人已读
得痔疮这件事,真的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十人九痔,这句话真的是一点都不假。十个朋友坐在一起,就有9个人说起得痔疮这件尴尬又烦人的事情,痔疮这种病真的让人一言难尽。如果你不相信,那我只能用我的亲身经历来告诉你。
如果不是自己亲身感受过得痔疮的痛苦,我都以为那只是电视剧里演出来的,只有当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天呀!原来痔疮可以这么痛!!当痔疮还没到爆发的时候,是根本没有任何的感觉的。第一次发现长了痔疮,是在严重上火后的某个晚上。那一整天就感觉肛门位置有些胀痛,然后大便干硬,到了晚上蹲完厕所一看,天哪,我这是肿么了???
看到这种情况,自然是麻溜的去医院挂号看病。当我把情况讲述给医生听时,医生一脸淡定的告诉我:你这是得了痔疮的临床表现。
随后医生给了我开了一些止血且清热解毒的药,回到家后我老老实实的躺在床上,拿起手机查了一下关于痔疮的相关资料。原来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这种发病几率是不发年龄阶层的。而且一旦得了痔疮病,随着年轻增长它的发病率还会日渐增高,甚至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后背发凉······
痔疮不做手术能治好吗?为了可以尽量避免手术,不得不乖乖的遵循医生嘱咐,老老实实吃药,可是心里也明白得了痔疮保守治疗就不可能会根除。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从实际出发,从调整自己的饮食规律,作息时间以及进行运动锻炼的方式,争取减少发病的机率。
为了调整自己的生活,我还特意给自己安排了食谱,甚至还给自己写好了运动规划,就是为了督促自己,不偷懒、不松懈,展示与痔疮抗争到底的决心!对此我整理出了以下几个内容。
一、关于饮食方面,适宜吃与不适宜吃的食物分类
长了痔疮的朋友们,在饮食方面最好选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里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帮助肠道消化,有助于身心健康;多吃粗粮和豆类;同时还有多吃具有止血作用的食物。像蜂蜜、牛奶、香蕉、木耳、茄子、南瓜、黑豆、黄豆、小麦、燕麦等食材非常适合日常搭配食用。
但也有一些食物是我们不能吃的,比如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难于消化、坚硬的食物和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这些食物就包括辣椒、剁椒、生葱、生蒜、啤酒、柑桔、菠萝等等。
所以我平常都常吃木耳炒百合、枣泥小米粥、燕麦粥、炒三药等食谱,多吃这种食材可以帮助肠道消化,帮助我们顺利排便,排便无压力,痔疮就不容易发作。当然小伙伴们不要忘了多喝水,一定要多喝水,才能让身体拥有充足的水分,肠道消化更通畅。
二、关于日常护理方面,应当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饮食方面多注意,日常护理也要妥当安排。比如上厕所的时候不要带手机,这样就不会蹲太长时间,时间蹲的越久对于治疗痔疮更无帮助。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特别要注意。
然后就是要定时抹一些润滑肛门的药物,比如在肛门处涂一些凡士林药膏,可以促进排便顺利、减少摩擦、减少疼痛感。当然啦,排便完之后最好把肛门清洗干净,做好局部清洁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涂抹肛门的药物,我还有一个最佳推荐,也是我个人最爱使用的甘伯宗凝胶。甘伯宗凝胶采用苦参、黄柏、甘草、炉甘石、血竭、儿茶以及薄荷脑等成分,它能够有效针对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瘘、肛门脓肿等症状。
这款甘伯宗凝胶时一次性推管式设计,既能够防止交叉感染,又可以轻松解决使用难题。当你将这款凝胶轻轻推入肛门后,你会感觉患处瞬间舒爽清凉,还可以快速止痛、消肿、去痒和止血,凝胶拥有的多重功效可以帮你瞬间减轻痛苦。
说到这款甘伯宗凝胶,我也推荐给很多朋友使用,他们也跟我一样深受痔疮疾病困扰,一旦痛起来真的很想直接手术治疗。后来他们用了这款甘伯宗凝胶一段时间后,才知道瞬间止痛的感觉有多美妙!
三、关于运动方面,有效锻炼必不可少。
平时工作若是久坐不动,也会加重痔疮问题的发作,所以及时工作再繁忙,也要记得多起来走动走动,至少每小时起来走动5分钟,动动手脚也是可以的。
当然运动方面也不能少,利用碎片时间来坚持有效锻炼,比如适当的做一些提肛运动,可以锻炼肛部肌肉,有助于增加肛门的收缩性,这一锻炼可以有效防止痔疮的反复发作。
不管每天的生活多么繁忙,都要记得坚持有效锻炼,面对任何疾病我们都要坚持锻炼,才能提高身体免疫能力,才能预防更多疾病发生,痔疮疾病也是同个道理。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的痔疮疾病还真的得到了有效改善,虽然偶有发作,但症状还是有所改善。所以我总结出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一定要注重饮食方面的调整,配合药物治疗,同时兼顾有效锻炼,才能真正做到预防痔疮疾病反复发作,减轻痔疮带来的痛苦,哪怕你的身体只是出现了轻微的痔疮现象,也要及时采取有效方法改善。
但是如果你只注重饮食调整,或者一股脑的进行锻炼,或者说拼命吃药物要控制,那你的方法就是无效方法,甚至还会有反作用。如果你看了我的干货分享,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原来痔疮也没有那么可怕,一旦你的痔疮烦恼解除,整个人的心态也能放松不少,身体状态会愈来愈健康。
本文是夏国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