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易引发抑郁的12种思维方式,每个人都需要了解
归因偏差
这种归因偏见,总结来说就是:对正性事件的外归因,对负性事件的内归因。这是一种更离谱的心理错觉,明明一件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或者有一些中性的信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就会往往把它们归因或解释为危险的前兆,把这些正面的体验转换为负面体验。有的人会有一个自责的倾向,认为好的都是别人干的,坏事都是自己干的。而大多心理健康人群倾向于对正性事件内归因,负性事件外归因。
例如:当你因为某件事受到别人的称赞时,这种思维方式会告诉你:这只是他们表面上的客气,与我无关。还有一些女生,如果别人表达说很喜欢她,她会说:这些人并不了解我,我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女人,没有人会真正喜欢我。
因此,拥有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快乐变为烦恼,将正性体验转化为负性体验。不过,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08.乱贴标签
给自己贴标签意味着用错误来树立一个完全负面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种极端的以偏概全的形式,其背后的理念就是“衡量一个人时,要以他的错误为尺度。”
只要用开头为“我是一个……”的句子描述你的错误,你就很可能是给自己贴标签。给自己贴标签不仅是自寻烦恼,而且还很荒谬愚蠢。因为,请你记住:你的自我不能等同于你做的任何一件事。
另外,乱贴标签会使你在描述事情时,使用不准确的字眼,而且过于感情用事。比如:当你面对一盒冰激凌的诱惑,但是又想减肥的时候,你会这样想:我恨死我自己了,我真是一头猪。这种想法会让你很心烦,然后最大的可能就是,你会感情用事,直接把冰激凌全部扫光。
09.情绪化推理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你把情绪当成了事实的依据。每次的情绪低落,几乎都有情绪化推理在起作用。在你看来,事实是如此不顺利,那么实际情况就肯定是这样,你甚至都没有想到过要去质疑导致你这种感觉的假设是否正确。这种推理是一种误导,因为你的感觉反映的只是你的想法和信念,如果它们是歪曲的,那么你的情绪就会失去了正确性。
例如:我感觉内疚,那我肯定是做错了什么事;我感觉到很崩溃,那么我的问题肯定是无法解决的;我没心情做事,所以我不如躺在沙发上发呆;我觉得自卑,那我肯定是一个没用的人。
情绪化推理的一个常见后果就是做事拖拉。家里的卫生一周都没有打扫了,是因为你告诉自己:一想到这些乱七八糟的家务活,我都烦死了,看来想打扫干净是很难的了,那么就不如不做了,等以后再说吧。但事实上,家里的卫生打扫工作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你一直在进行自我欺骗,这是因为你习惯于让消极的感觉指引你的行为方式所导致。
10.自我批判
你总是不自觉地对自己、别人和事物作出一些好与坏、优与劣的评价,而不是单纯地描述、接受和了解。
这种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你经常任意地判断事情,总觉得它们不完美。
例如:他的篮球打的多棒,而我呢,就算是打了一个学期,都还是不如他;瞧瞧他多成功,和我同时进公司,他已经成为部门主管了,而我却一事无成。
当我们将自己与别人或其它事物作对比的时候,往往伤害最大的就是我们的自信心、自尊心。
要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我们每一个人也无法做到完美。
但有着这样思维模式的人,却一直对自己苛求美,进行自我加压,这将成为导致他抑郁的重要因素。
11.妄下结论
在没有经过调查实证的情况下,便迅速武断的得出负面结论。
这样的思维方式有两种:读心术和先知错误。
读心术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主观臆断,揣测别人的想法,并且将其负面化。
例如:当你下班后和伴侣一起吃饭,她却表现的闷闷不乐,你就会产生这种自动化思维:她在生我的气,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但事实上呢,如果你愿意多问她一句,你就会知道,她只是今天在公司里和同事闹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已。
但如果你持有这种读心术,你这种想当然的负面反应,就可能会让你采取疏离态度,或者故意也不理她,让关系陷入僵局。
这种自寻烦恼的行为模式就会形成自证预言,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的状态。尽管在一开始其实什么事儿也没有。
先知错误,有点像是未卜先知。而你预测的,一定是你不幸的内容,而不是好运的时刻。
这种思维模式让你认为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让你信以为真。
比如说,当你生病的时候,你会想:我要死了,我肯定治不好了。这种对康复情况的自我预言太过于消极,以至于让你心生绝望。
如果将以上两种妄下结论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举例说明的话:
假设你打电话给你的一个朋友,但一直无人接听。你等了很久,他还是没有回复。你便会认为他就是不想回电话,不想和你联系了。——读心术的结论。
然后,你会更生气,决定再也不会主动打电话给他了,因为你会认为:我再给他打电话,他就会认为我在纠缠他,我可丢不起这个人。——消极的预言,先知错误。
此后你会在行为上躲着那个朋友,并将此事视为奇耻大辱。
但事实上呢,这位朋友因为在国外旅游,确实没有接到你的电话,你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折磨都是你自找的。
12.应该法则
无论对自己,还是面对他人,你都会试图用“应该”的句式来鞭策自己,或要求他人。你总是对自己说:我应该做这个,我必须那样做。这样的思维方式只会让你感觉到压力山大,继而心生怨恨。而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变得意志消沉、灰心丧气。因为,当你自己的实际表现低于预期标准时,你用“应该”或“不应该”就会使自己感到羞愧内疚,更加痛恨自己。
而当你把你的“应该法则”强加于别人的时候,你更会感到沮丧,因为这种想法只会让你失去控制,烦躁怨恨。如果他人的道德行为低于你的预期,你就会把自己当做正义的化身,继而忿忿不平。这个时候,要么你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要么就永远对不符合你期待的人类行为耿耿于怀,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糟糕。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你局限在自我框架和设立的标准中,会让你活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心累。
以上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导致我们情绪低落、低尊重、低价值感的重要因素。我想表达的观点是: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自我觉察,或者帮助身边的朋友发现自己这些偏差认知,可能会更好的帮助我们提升生活质量,远离抑郁。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一个更加阳光灿烂的生活。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