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如何提高儿童免疫力
作为一名儿科医师,经常会被周围的朋友及患儿的家属询问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尽量减少和避免宝宝生病。这个问题真不是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经查询相关参考文献并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下面跟大家聊聊如何提高儿童免疫力。
一、 饮食方面: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对营养的需求不同及饮食类型的不同,我们分四个阶段进行讲述。
6月龄以下的小婴儿:对于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鼓励坚持母乳喂养。母乳中富含各种免疫因子、低聚糖、乳铁蛋白等,既可以满足孩子生长发育,又可以保障孩子的免疫力。特别是母乳中的免疫成分,是配方奶中绝对没有的,这也是提高宝宝免疫力的关键。

6月龄以上的婴幼儿:一个健康的母亲可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6个月所需要的营养素、能量、液体量。6个月以后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都需要开始添加辅食,一般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如含铁米粉、菜泥、水果泥等),逐渐过渡到沫状食物(稀饭、肉沫、鱼泥、鸡蛋黄等)和碎食物(碎肉、碎菜、豆制品等)。为了宝宝的抵抗力,宝妈们一定要在宝宝的饮食上下功夫,把饭做得既可口卖相又好,激发宝宝食欲。同时鼓励宝宝自己进食,既可增加进食的兴趣,又有利于眼手动作协调和培养独立能力。

学龄前儿童:要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既不偏食挑食,也不暴饮暴食。食物要新鲜、品种多样化。保障优质蛋白从蛋肉奶类摄入(牛肉、猪瘦肉、鱼肉、豆制品、鸡蛋、牛奶等),每日奶量300-500ml,避免饮用含糖饮料,适当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易发生偏食挑食少食,大多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可以到医院给宝宝做个健康体检,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微量元素。对于微量元素不缺乏的宝宝,可以口服赖氨肌醇维生素B12口服液、健胃消食片、多酶片、消食颗粒等帮助宝宝改善食欲。
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儿童饮食与成人接近,需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餐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
二、穿衣方面: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很多家长们怕孩子冻着,都会穿的很厚,宝宝稍微活动就会大汗淋漓,其实这样反而更容易受凉。如何判断自家宝宝穿衣是否合适,家长可以经常摸摸宝宝的颈背部,如果出汗就说明穿厚了。
三、运动方面: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宝宝增强体质。对于1岁以下的宝宝,可以做被动体操、训练翻身、爬行,帮助训练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性。对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也需要适量的跑跳运动,如跳绳、踢皮球、骑单车等。冬春季孩子们穿的厚活动不方便,运动后容易出汗,这时家长要及时拿干毛巾将宝宝身体的汗擦干,避免受凉。

四、环境方面:一方面是宝宝自身的环境,主要指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尽量减少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另一方面是宝宝居住的环境,包括温度适宜、居室清洁,宝宝的衣物及床单、被罩经常清洁晾晒,减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患有哮喘的儿童。孩子需要清洁的环境但不是无菌的环境。居住环境整洁、空气清新,以免藏污纳垢即可。
五、接种疫苗:疫苗是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它挽救了数以亿计的生命。宝宝出生后都要按免疫计划接种疫苗,疫苗既保留了病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特性,又没有致病性。当人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菌时,免疫系统会产生更多的保护因子来阻止病菌损害。以前我们小时候常见的麻疹、水痘、小儿麻痹症等,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这都是疫苗的功劳。大约3年前每到秋冬季节,小儿患轮状病毒肠炎的非常多,门诊爆满,腹泻、呕吐严重的还需要住院,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宝宝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这种病也逐年减少了。前几年每到冬季流感爆发,全国各地儿科门诊就诊患者爆满,就诊等候时间可长达7-8小时。随着家长预防意识的提高,部分患儿在入冬前就接种了流感疫苗,再加上疫情期间,尽量减少人员聚集,出入公共场合戴口罩等措施,今年的冬天儿科门诊就没有往年那么火爆。对于经常生病的儿童建议家长在入冬前尽量接种肺炎疫苗及流感疫苗。

六、不随意使用抗生素:孩子一生病,有的妈妈、奶奶就着急,想着赶快打针、吃药。其实宝宝生病的很多情况是病毒感染,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会干扰肠道菌群,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反而会破坏宝宝的免疫功能。
如何提高儿童免疫力,避免受凉生病,说这么多关键在于家长。家长平时在宝宝的生活中细心照料:饮食丰富多样、及时增减衣物、适量运动、环境整洁、按时接种、避免滥用抗生素等。其他还有保证充足睡眠、良好的心情、多饮水、中药等也很重要。学会以上内容,每个家长都是我们孩子的家庭预防保健医生。
本文是马玉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