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V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一、HIV临床分为三个期,具体表现为:
潜伏期:指从感染HIV到临床艾滋病期之间的时段,一般为2~15年,平均为8~10年。输血感染者潜伏期较短,性接触感染者潜伏期较长。此期感染者具有传染性。
急性感染期:接触HIV后2~6周可出现症状,可持续1~2周,1~2月内逐渐消失。急性感染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出汗、乏力、肌痛等症状;1/4~1/2患者躯干出现皮损,可为斑丘疹、玫瑰疹或荨麻疹。实验室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总数下降、血沉增快,CD4+/ CD8+T细胞比值大于1。感染后两周后P24抗原在血清和脑脊液中可呈阳性,并持续数周~数月,直至P24抗体产生;抗HIV抗体可以持续阴性达2~3个月,这一时期又称为“窗口期”。无症状感染期:一般无特殊症状,但有些患者有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常为对称性,以颈、枕和腋部多见。此期感染者体内HIV处于低水平复制状态。
临床艾滋病病期:CD4+T细胞已明显下降,多数患者出现各种条件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也可出现消耗综合征和痴呆。
二、诊断标准:
HIV感染者:受检血清初筛试验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复核确诊者。
艾滋病确证患者:HIV抗体阳性,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确诊为艾滋病患者: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38℃或持续腹泻(3~5次/日)1个月以上;有Kaposi肉瘤或卡氏肺囊虫肺炎;有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若抗体阳性者体重下降、发热、腹泻等症状接近上述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也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患者:CD4+/ CD8+T细胞计数比值<1,CD4+T细胞计数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等。
本文是何美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