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关注抑郁症机制及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7982人已读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为主要核心症状的常见精神疾病。WHO报告,到2030MDD将成为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第一位。最新数据表明,全球MDD终身患病率为8%~12%,而被诊断为精神病性抑郁的患者在随后的发作中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可能性是非精神病性抑郁10倍。MDD易反复发作且自杀率较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遗传和表观遗传

MDD的遗传度为30%42%,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可以通过改变边缘系统和皮层的结构导致大脑发生巨大的损伤,从而导致警觉、唤醒、行为、思维、学习和记忆等功能的异常。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对于126 522MDD患者的研究证实经历创伤的MDD患者遗传度更高, 2020年最新研究中结果表明女性CD300f受体与MDD发病相关,这一研究为阐释MDD亚型及女性MDD高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表观遗传学研究显示,环境变化和行为应激能够引起特定基因位点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如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DNA甲基化),从而调控MDD的易感性或恢复能力。MDD相关的表观遗传修饰常涉及下丘脑室旁核、前额叶皮层、海马、杏仁核、伏隔核、蓝斑和腹侧被盖区等脑区,而这些脑区与应激反应控制、情绪和抗抑郁剂疗效密切相关。20209月,东南大学姚红红教授团队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参与MDD发病的阶段性成果有望为MDD的诊断提供客观生物标志物,为MDD治疗提供新靶点。

(二)神经影像

2020年,国际顶尖期刊均提示,影像学特征是MDD亚型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与MDD相关基因和生理指标的联合分析是明确MDD机制的有效手段。然而 2020年发表的1项荟萃分析提出,目前仍缺乏证据表明神经影像学指标可用于识别MDD2020年,东南大学袁勇贵教授团队的1项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MDD患者的白质除了结构存在异常,其白质和灰质间的功能连接也广泛性降低。这一结果为MDD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方向。

(三)免疫炎症

早在1952年就有学者提出MDD与免疫炎症之间的相关性,至今免疫炎症在MDD及其治疗中的作用仍是未解之谜,2020年,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生物标志物研究与精密医学中心发表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免疫系统如何与大脑相互作用从而影响MDD的易感性。该研究从全甲基化组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应激相关的神经免疫因子可通过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NTR/NGF)和固有免疫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012年,有研究报道肠道菌群可用于MDD的治疗,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在2020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MDD患者肠道菌群在科和属水平上显著少于健康对照,尤其是普雷沃氏菌科、隐球菌科和粪便杆菌属。同时,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肠道完整性和炎症指标也与治疗效果相关。总结当前研究结果肠道菌群-炎症因子脑这一通路在MDD患者中表现出的异常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MDD的发病及疗效机制提供了另一种崭新的观念。

抑郁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抗抑郁剂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仍是MDD的一线用药,但其治疗有效率较低,仅30%的患者能够治愈。2020年最新研究提示选择性刺激小鼠mPFC5-HT1A受体可显示出快速和持久的抗抑郁作用,且该作用是通过激活谷氨酸AMPA受体-BDNF-mTOR通路发挥作用。该研究为5-HT1A受体作为抗抑郁剂治疗的靶点提供了证据。而通过对众多研究的总结,氟西汀被认为是治疗成年人和儿童MDD的最佳选择

近年来受到众多关注的氯胺酮在2020年引发了热议,即其是否能够用于难治性MDD的治疗。尽管至今为止,氯胺酮并没有被批准用于难治性MDD的治疗,但其优势已逐渐显现。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相比,氯胺酮不良反应较少,可极大地减少难治性MDD患者的经济负担,为难治性MDD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此外,很多激素和激素调控的化合物也被认为可用于MDD治疗,其治疗作用不仅可以归因于外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还可归因于激素对非内分泌相关的脑神经环路的作用。对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在内的内分泌系统的深入研究将为提高MDD的治疗效果指明方向。

(二)心理治疗

MDD的心理治疗方面,心身医学顶级期刊对序贯联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干预MDD的效果进行了总结,研究指出在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后实施心理治疗、单独心理治疗或联合抗抑郁剂治疗,均可降低MDD的复发风险。最新一篇文章比较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效果,提示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认知行为治疗,但单一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却优于单一氟西汀治疗。由此可见,心理治疗在提高MDD治愈率中与药物治疗一样,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物理治疗

MDD的物理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应用广泛。相对于抗抑郁药而言,物理治疗没有肝脏毒性和胎儿毒性;而相对于心理治疗而言,物理治疗省时省力。2020rTMS相关的研究发现,rTMS治疗可有效改善MDD患者的精神运动迟滞症状和认知功能水平;治疗时将rTMS定位于左背外侧前额叶或视觉皮层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状。与rTMS类似,tDCS也是一种能够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认知和行为的物理治疗方式,tDCSMDD患者的神经认知具有积极作用,而tDCS刺激参数对不同个体表现出的疗效差异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多态性相关。综合上述研究,物理治疗似乎更适用于孕产妇MDD患者等特殊人群,但其疗效机制仍需继续深入探索。

无论是明确客观的诊断指标还是寻找精确的治疗靶点和通路,都致力于有效提高MDD的诊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尽管2020年有很多研究在MDD的病理及治疗机制中有所突破,但阐明上述问题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中医药和中医特色理疗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明显,中西医结合诊治抑郁症大有可为!

许凤全主任医师出诊时间:

周一、周三、周四上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本部 新门诊楼7701

周二下午、周日上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本部 5号楼11挂号23诊室就诊

周五上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本部 5号楼国际医疗部

周日下午 北京市丰台区体坛中医医院

如有需要可以来门诊就诊或者好大夫网站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