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桃体反复发炎,割还是不割?
扁桃体反复发炎,割还是不割?
专家提醒:应根据阻塞和感染的程度,权衡利弊
2021-01-29 00:00来源:厦门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楚燕) 寒假来临,我市各大医院耳鼻喉科都忙碌起来,一大波扁桃体、腺样体将被“收割”。还有不少家长深陷困惑与纠结:孩子扁桃体反复化脓、经常高烧、腺样体肿大、睡觉打呼噜、张嘴呼吸,要不要割?厦门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专家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割还是不割,主要考虑阻塞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权衡利弊,科学选择。
每月发烧很遭罪
萌萌(化名)今年8岁,有时睡觉张着嘴巴打呼噜。近几年,萌萌扁桃体反复化脓感染,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他每个月都会因为扁桃体发炎高烧一次,有时烧到40摄氏度。为此,他不得不频繁请假,身体遭罪,又耽误功课。这个寒假,萌萌家长在犹豫数年后,终于决定让孩子做手术,切除了扁桃体。
最近,像萌萌这样的患儿可真不少。厦门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高兴强主任告诉记者,放寒假后,科室病房很快住满了,“有一天收治了28个患儿,其中26个是因为扁桃体、腺样体而来治疗的。”
是否切除有指征
对于儿童来说,是否需要切除扁桃体和腺样体,应根据病情评估风险和收益。当扁桃体过度肥大或腺样体增生时,可能出现呼吸睡眠暂停、张口呼吸或憋气等症状,吞咽不畅也会造成少食、体重偏轻、精神偏差,甚至因缺氧影响智力发育等问题,在符合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家长应及早配合医生治疗。
高兴强主任表示,儿童期的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割还是不割,主要考虑阻塞因素和感染因素。以下情况一般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过度肥大(伴或不伴腺样体肥大)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或妨碍吞咽,导致营养障碍及言语含糊不清;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影响颌面部发育,引起“腺样体面容”或造成牙列不齐,有这种趋势的患儿,需要尽早干预;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近1年发作超过7次,近2年平均每年发作超过5次或近3年平均每年发作超过3次者,或者出现过扁桃体周围脓肿者;病灶性扁桃体。还有一些患者是扁桃体腺样体引起鼻、耳疾病反复发作或一些良性肿瘤,也需要手术切除。
手术精准创伤小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精准性不断提高,创伤越来越小,已进入“无血”时代。现在大多采用低温等离子刀头来进行手术,高兴强透露,我国正着手制定儿童扁桃体腺样体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相关指南,厦门市儿童医院也参与其中。指南将于今年发布,今后,儿童扁桃体腺样体的手术治疗将更加规范。
【名词】
扁桃体
扁桃体就像人体上呼吸道的守卫,防御和抵抗病毒、细菌进入。9-10岁之后,随着免疫功能不断完善,扁桃体的作用逐渐退化,并开始萎缩。但是,如果炎症反复刺激,即使年龄增长,扁桃体也不会萎缩,仍时不时就要“搞事情”。
腺样体
又称为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壁与后壁移行处,形似半个剥皮橘子。腺样体出生后即存在,6-7岁时最明显,一般10岁以后逐渐萎缩。腺样体是咽淋巴环的一部分,纵向连接鼻腔和口咽部,左右有咽鼓管,如果发生肥大会影响呼吸和中耳功能。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